第二十三章:成吉思汗史记(1/1)
作者:焚身化石桥
    据史书记载, 成吉思汗称帝后,把蒙古国的全部土地和属民作为"忽必"份子分给诸弟和功臣时、哈萨尔分得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流域呼仑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成吉思汗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即科尔沁护卫军。哈撒尔为兀勒都赤(指挥者),负责斡耳朵(大汗营帐)的警卫和警戒的重任. "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著名的科尔沁部。蒙古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四子部、茂明安、乌拉特及青海和硕特等部族均属科尔沁部分支。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嫩科尔沁部。 是通辽市的驻地,科尔沁区于1999年在通辽市撤盟设市时成立。由此科尔沁也被世人瞩目,享有草原明珠·科尔沁的美誉。

    明嘉靖三年(1524年), 哈布图哈萨尔14 世孙奎猛克塔斯哈喇一系为躲避战乱,率部从世袭领地南迁游牧于嫩江流域, 嫩科尔沁部名称由此开始固定。

    明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内蒙古24部49名封建领主与后金满蒙汉文武官员百余人在盛京召开大会。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改国号为"大清" 。从此嫩科尔沁所属四部10旗分左右两翼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称嫩江十旗.这十旗分别是:

    右翼:科尔沁右翼中旗:俗称图什业图旗。科尔沁右翼前旗:俗称扎萨克图旗 。科尔沁右翼后旗:俗称公爷旗 。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

    左翼: 科尔沁左翼中旗,俗称达尔罕旗 。科尔沁左翼前旗,俗称宾图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俗称博王旗。郭尔罗斯前旗 。 郭尔罗斯后旗。

    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孛儿只斤氏,科尔沁有好儿趁、豁尔臣、胡洛真、火儿赤、尔填等多种汉语音译名见著典籍。科尔沁部原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明代中期东迁至嫩江一带。为区别于同族之阿鲁科尔沁,称为嫩江科尔沁,亦即嫩科尔沁。明正德年间,达延汗之死,导致漠北兀良哈万户反叛,发生战乱。为避战乱,嫩科尔沁部于嘉靖年南迁到已西迁的兀良哈三卫之地驻牧。明天启四年(1624),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1626年,努乐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1636年,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大清。清对蒙古部族实行盟旗制,其时嫩科尔沁又分为科尔沁、郭尔罗斯、扎赉特、杜尔伯特等部。嫩科尔沁按满洲旗制编为10旗:科尔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尔罗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赉特一部1旗;杜尔伯特一部1旗。这也就是人们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

    历史上,孝庄皇太后、孝端皇太后、福临的皇后都是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也是其祖陵(其远祖葬永陵,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葬福陵,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葬昭陵)所在地。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年(1671年)第一次到东北巡幸祭祖,从此定下大清皇帝要亲自来东北谒陵的祖制。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三次(1671年、1682年、1698年)到东北来祭祖。此后,乾隆四次(1743年、1754年、1778年、1783年)来东北祭祖,嘉庆二次来东北祭祖,道光一次(1829年)来东北祭祖。从道光皇帝1829年到东北来以后,大清皇帝来东北祭祖也就成了"绝后"的一次。由***王朝内外交困,江河日下,各地农民不断起义,外国列强入侵,国无宁日,财力匮乏,道光以后的皇帝很少巡幸,也就没能把来东北祭祖的这个"祖制"遵从下来。

    清朝皇帝来东北祭祖,很少从山海关直接走,多是经过驿道绕到内蒙古、吉林,然后到盛京(今沈阳)。祭祖活动完后,从山海关返回京师,不走"回关路"。当时出关到内蒙古的驿道有五条,即经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杀虎口、张家口出关。喜峰口驿道关外设十六个驿站,经二十个旗,哲里木盟的十个旗全包括其中。古北口驿道关外设有十个驿站,经扎鲁特左右翼、巴林左右翼、翁牛特左右翼等和哲盟临近的九个旗。喜峰口驿道和古北口驿道往往是大清皇帝来东北祭祖的首选线路。因为这两条线路都经过蒙古部落,通过皇帝的巡幸能够进一步加深清廷与蒙古各部的感情,同时驿道所经过的克什克腾、翁牛特、喀喇沁、敖汉、科尔沁蒙古诸部地区是天然的围场。大清盛世的两位帝王---康熙和乾隆都酷爱行围打猎。康熙曾经对侍卫说,他一生共射虎135只、野猪132只、鹿数百只。乾隆一生行围次数更难以统计了,他最后一次参与指挥打猎时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他们把祭祖省亲、稽查地方、了解民情与游乐狩猎结合在一起,科尔沁草原也就成了他们的必经之地。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四次到东北来祭祖,三次路经科尔沁草原。

    乾隆第一次巡幸科尔沁草原。

    乾隆继位后,于乾隆元年(1736年)对东北三祖陵及沈阳故宫进行了修缮。乾隆二年(1737年)十月工程告竣。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乾隆皇帝降旨,决定于乾隆四年(1739年)秋到东北来祭祖。皇帝巡幸很多工作要提前一年准备。皇帝出行不仅有严格的护卫制度,而且途经御路也很讲究。清代规定,皇帝所经之路的路帮宽三尺,中心正路一丈六,两旁马路各七尺,路面要坚实、平整,路面要洒水除尘,排场很大,扈从人员一般不少于一万二千。乾隆四年,因为风雨不调,收成不好,乾隆改变了主意,"虽行营一切所需,俱系官办,丝毫不以累民,而沿途经过地方,预先筹备,如米粮草束之类,恐致价值高昂,于民间未便,俟丰稔之年,朕另降谕旨,前往展谒"。这一拖就拖了四年。

    乾隆八年七月七日(1743年8月26日),乾隆皇帝带着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后富察氏及随员等共一万二千多人从北京的圆明园起驾,经怀柔、密云,从古北口出关。名义上是乾隆陪同皇太后来祭祖。十四日到达承德避暑山庄,休息四天后就带着巡幸队伍浩浩荡荡向内蒙古草原走来,经敖汉旗、奈曼旗、扎鲁特左翼旗(今开鲁县一带)。当时正是禽兽肉质最肥美的秋围好时节。一路上,草原花香四溢,美景醉人。乾隆兴致很高,数百名蒙古王公也前来一路护驾,陪同行围打猎,八月上旬,到达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王府(旧址在今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浩日彦艾勒嘎查附近)驻跸。

    乾隆在达尔罕王府驻跸期间的八月十三日(阳历9月30日),适逢乾隆皇帝三十三岁生日。清朝有三大节日,即:万寿节(万寿节是皇帝的生日,为人君之始)、冬至(冬至为一阳之始)、元旦(清时称春节为元旦。元旦为一岁之始)届时要举国同庆。中国是以孝道治天下的,作为"民之父母"的封建帝王的生日,历朝都非常重视。在我国,祝寿的风俗开始的也很早,金文中关于"寿"字的写法就有多种。这说明商周时期已有了祝寿之风。在清代,皇帝的威严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代诸帝王的生日庆贺礼仪繁琐、规模盛大,更是前所未有。

    乾隆三十三岁的生日庆典在科尔沁草原的达尔罕王府举办,这在科尔沁草原有记录的历史上,还是唯一的一次。这天,京师与各直隶省都"各建道场,诵经祝寿"京中百官分队而列,"望阙叩头"。但乾隆八年万寿节的"主会场"是在科尔沁草原的达尔罕王府。在这里,乾隆皇帝大宴蒙古王公。据说庆典的序幕从半夜子时就开始了,折腾了半宿一天,个个都精疲力竭方结束。在这次万寿节上,科尔沁蒙古王公联合向乾隆皇帝进献了"九龙盒"即九九八十一盒食品。食品有:万字饼、寿字酥、福字饼、禄字酥、吉祥饼、如意酥、福寿饼、鹤年酥、长春饼、百花酥、七星饼、桃花酥、三桃饼、松仁酥、松寿饼、苹果、百合、鸭梨、广橙、蜜饯桃脯、蜜饯杏脯、蜜饯果脯、蜜饯杂脯、熏猪肉、熏鸡肉、熏鸭肉、熏杂肉,计二十七种,每种三盒,共八十一盒。"九龙盒"的喻意在于九字,九是数目字中最大的数,古人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蒙古王公以最大的数字向乾隆帝进呈食品,以表示祈祝皇帝万寿无疆,永久统治。

    乾隆选择在达尔罕王府驻跸,除体现大清皇帝对科尔沁蒙古的厚爱外,也带有对第四代达尔罕王罗卜臧衮布家族考察的性质。因为罗卜臧衮布的第三子色布腾巴勒珠尔,九岁时作为备指额驸(皇帝女婿的候选人),正在宫中读书。色布腾巴勒珠尔聪明伶俐,读书用功,很受乾隆皇帝的喜爱。这次在科尔沁草原巡幸期间,达尔罕王给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因此也铸就了达尔罕王与乾隆皇帝的儿女亲缘。乾隆十二年(1747年),也就是乾隆第一次巡幸科尔沁草原之后的第四年,乾隆为三女儿定下了终身大事。把十七岁的固伦和敬公主(孝贤纯皇后所生第一女)指嫁给色布腾巴拉珠尔。色布腾巴拉珠尔与固伦和敬公主的婚礼是在皇宫举办的,乾隆皇帝亲自为他们主婚。

    乾隆在达尔罕王府过完生日后,即往东行进,八月下旬,经克尔苏边门进入吉林界,九月十六日(阳历11月1日)才到达他的祖陵去祭典,十月二十五日(阳历12月10日)返回北京。乾隆第一次东北祭祖总共用了一百零五天。

    乾隆第二次巡幸科尔沁草原

    乾隆第二次来东北祭祖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所经路线与第一次的基本相同,也是途经科尔沁草原。这年乾隆四十四岁。同来祭祖的有皇太后钮祜禄氏和皇后乌拉那拉氏。皇后富察氏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去世后,乌拉那拉氏由皇贵妃晋封为皇后。乾隆名义上也是陪同皇太后来东北祭祖,五月五日(阳历6月25日)从北京启驾,经古北口出关后,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两个月。七月五日(阳历8月22日)从承德出发向蒙古方向进发,在《乾隆帝御制诗》卷五十二、《蒙古风土杂咏·序》中,乾隆是这样记述的"甲戌(乾隆十九年)东巡,由热河出中关,即入喀尔沁境,经敖汉、奈曼、土默忒、科尔沁诸部、匝月乃至吉林"。

    这次乾隆东巡在科尔沁达尔罕王府"驻跸数日"。乾隆十七年(1752年)第四代达尔罕王罗卜藏衮布病逝后,由他的三儿子色布腾巴拉珠尔承袭爵位,任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五任扎萨克。色布腾巴拉珠尔是乾隆的"乘龙快婿",来到了女儿家,乾隆喜不自胜。面对皇室姻亲的科尔沁蒙古王公,乾隆龙颜大悦,诗性大发,觉得这莽莽苍苍的草原,绵延万里的边陲,由这些皇室姻亲的蒙古王公驻牧,屏藩溯漠,是大清最安全的屏障;深感这道"情感长城"比以往历代统治者用石头筑起的长城要坚固得多。因而,他对太祖高瞻远瞩,制定的与蒙古王公世结国姻的"基本国策",赞叹不已,并写诗歌颂:

    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

    嗣徽彤营著,绵泽砺山申。

    设候严喧沓,清尘奉狩巡;

    敬诚堪爱处,未忍视如宾。

    乾隆是历史上诗词歌赋最多产的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做诗四千多首。乾隆说:自己一生最大的习惯就是写诗,政务以外,用诗"托兴寄情,朝吟夕讽"。

    乾隆从科尔沁草原经吉林九月五日(阳历10月20日)到达永陵拜祭。十月十一日(阳历11月24日)返回京师,共用五个多月时间。

    乾隆第三次巡幸科尔沁草原

    乾隆第三次到东北来祭祖,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1778年9月10日)在北京起驾,经山海关去,九月二十六日(阳历11月14日)又原路返回京师,没有到科尔沁草原来。这次巡幸往返仅用了66天,是来东北巡幸时间最短的一次。

    乾隆第四次来东北巡幸是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当时乾隆已是73岁的年愈古稀的老人。乾隆在第三次祭祖时敕命在盛京修建的太庙已经告竣,乾隆要亲去盛京主持庆典。《四库全书》也已修完,乾隆要把它放入盛京故宫的文渊阁收藏。

    五月二十四日(阳历6月23日)乾隆带皇十五子(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皇十一子(成亲王)皇十七子(庆亲王)从北京启驾,经古北口,三十日(阳历6月29日)到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在避暑山庄住了二个多月后,八月十七日(阳历9月12日)向喀喇沁旗进发,二十三日(阳历9月18日)到哈那达大营驻跸,在这里接见了喀喇沁郡王喇特纳第。二十九日(阳历9月24日)在五里屯大营驻跸,在这里乾隆会见了科尔沁左翼中旗的和硕卓哩克图亲王恭格喇布坦、巴林部郡王巴图。九月一日(阳历9月26日)乾隆在四堡子东大营驻跸时观赏了随从扈员和蒙古王公子弟们的联合骑射表演。演武、阅兵、骑射是乾隆历次巡幸中的主要活动之一,认为这是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他时时教诲皇子和官员要重武备,勤骑射,并将此作为嘉奖、擢升官员的条件。我们知道,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以前,基本上是个游牧民族,善骑射,靠武备开国。当年的清军是一支训练有素,骑射娴熟,威力强大的铁流劲旅。乾隆在巡幸中进行骑射演练,决不单纯是游玩取乐,而是带有加强武备、检阅边疆部队素质的政治目的。他把三位皇子带到科尔沁草原既有寻祖认亲的想法,也有让他们走出宫禁,观察社会,了解下情,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心系国家,不耽于安乐,以便日后担当起治理国家重任的良苦用心。乾隆通过巡幸对皇子进行武备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不是书斋式的教育。它强调亲和自然,亲身实践,重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今天看来,仍然不失借鉴意义。

    在东大营搞完演武表演后,九月五日(阳历9月30日)乾隆就直接东行向盛京进发,十日(阳历10月5日)到达永陵祭拜。在盛京祭拜完祖陵,主持完太庙落成大典后,十月五日(阳历10月30日),乾隆返回京师。

    乾隆通过三次到科尔沁草原巡幸,进一步巩固了和科尔沁蒙古的姻亲和盟好关系,使科尔沁蒙古王公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而且在血统上、心理上都与满洲贵族建立了牢固的依从关系,科尔沁蒙古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清王朝对科尔沁蒙古也特殊优礼,位"列内扎萨克二十四部之首",这也是理所应当的。

    以上是我查询的成吉思汗的史记,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准备出发科尔沁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