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二十八章 谶言(2/2)
作者:琢玉郎
    狐盎微笑着欠了欠身子:“贫道参见皇帝陛下。”

    李隆基摆了摆手:“快快免礼,朕这里有件小事,想请太史解答一下。”

    狐盎抬起了头,眯起了一双老眼,微笑道:“陛下说的可是今日长安坊间谶言之事?”

    “哦?太史也听说了这件事?”李隆基有些惊讶。

    狐盎却是笑了笑,说道:“贫道干的便是这一行的事情,自然对这类谶言敏感异常。”

    李隆基点了点头,再度询问道:“那么太史以为,此谶该如何解读?”

    狐盎显然早便有所准备,当即便是没有任何的迟疑,直接说道:“启禀陛下,这谶言中的‘晋危武氏兴,李险桑条韦。’一句倒是好解释。晋即是唐之古称,昔日成王戏封叔虞于唐,后成晋国,为春秋五霸之一,晋与唐即为一家。

    这样一来,这句‘晋危武氏兴’便很好解释了,说的便是昔日则天皇后践唐立周之事。”

    闻言,李隆基点了点头,显然这一句他也有想到,便说道:“那这第二句‘李险桑条韦’,想必说的便是中宗时的韦后之事吧,但这三四两句,朕却是实在想不通究竟是个什么意思,还请狐太史为朕释疑解惑。”

    狐盎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第三第四两句其实倒也不是很难,依照第三句所言,是有一个人,其名字或许与刘有关,其人任兵事。而第四句中的‘明堂’应该是代指社稷,这句的意思应该是说,若是不铲除掉这个人的话,恐怕大唐的社稷会再有崩颓之势。”

    说罢,狐盎便垂手肃立在那儿,一言不发。静静地看着李隆基。

    李隆基的面色来回变换,显然“社稷崩颓”这几个字已经触动了他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半晌,他在抬起头,皱着眉毛询问道:“太史所说这姓刘之人,敢问是依照什么推理的,朕怎么就没看出来呢?”

    闻言,狐盎笑了笑,抚着胡须说道:“贫道虽事星相,但平常无事之时亦好读古史典籍,知昔日王莽篡汉之时曾以‘卯金刀’称刘姓,自此以后,金刀二字一般便是指的‘刘’字。”

    李隆基恍然大悟,连忙点了点头,便低头沉思了起来。狐盎见状,便微微欠身道:“陛下若无他事,贫道这便告辞了。”

    闻言,李隆基连忙抬起头,对身边侍奉着的高力士说道:“大将军,替朕送狐太史。”

    高力士应了一声,狐盎欠身道了声告辞,与高力士并肩,慢慢悠悠地走了出去。

    李隆基伏在龙案上,低头想着狐盎所说的话。

    “金刀逞兵气,金刀?刘?金刀,兵……刘是卯金刀,若是去掉这个卯,那便是……”

    李隆基浑身一震,忽然瞪大了双眼,喃喃自语道:“不可能,怎么可能会是他?”

    这时,守在勤政楼外的一个小内侍匆匆跑了过来,躬身道:“禀报圣人,兵部侍郎杨钊求见,说是有要紧事情,一定要见您才行。”

    李隆基看了看他,微微沉吟了一会儿,便淡淡地说道:“让他进来。”

    “喏!”

    不一会儿,只见杨钊穿着一身燕居常服,连幞头都没带,就这样光着头便急匆匆地跑了进来,手里好像还捧着什么东西。

    李隆基坐正了身子,微笑道:“爱卿急忙忙的跑进来,究竟是欲奏何事啊?怎么这般狼狈?”

    杨钊一直低着头不敢抬起来,跑到距离龙案前几步远的位置,便是“扑通”一声便跪在了地上,将手中的东西高高举起,一边磕头一边哭着说道:“不知何人想要陷害微臣,竟然作此图谶,还在京师各处散布谣言,微臣惶恐不堪,特来向圣人您表明清白,您一定要明察啊!”

    今天因为有些事情,只能就这一章了,国庆节一到七号左右因为要出去旅游,估计都只能每天更新一章,希望大家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