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三十八章 发难(1/1)
作者:琢玉郎
    今天是李玹拜相之后第一次上朝,此时位列宰辅,再一次站在这大明宫宣政殿里,明显有了些许与平日里完全不同的感觉。

    放眼朝堂衮衮诸公,着绯带紫者不胜枚举,但又能有几人如他一般,年纪轻轻便已成为大唐数一数二的重臣?无论日后功绩如何,后人在撰写史书的时候都一定会在上面这样写一笔:天宝九载春,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扶风王玹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杨国忠站在四品官员的行列中,手中举着笏板,阴沉沉的目光却是始终盯着身着紫袍的李玹。直到过了许久,他才移开目光,但却是看向了更前方,李林甫的位置。

    李隆基穿着一身明黄色圆领龙袍,头上戴着由金丝编织而成的展脚幞头,端坐在宽敞的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殿上群臣,眼神却是不复以前的神采,看起来反倒有些疲惫。

    随着年纪的增长,他虽然还没有太大的衰老之感,但是在夫妻生活方面却是越来越力不从心。幸好安禄山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种奇异的丹药秘方,有补精壮阳之效。李隆基试着服用了一点,果然又变得如以前一样生龙活虎。但是这药却是有一个缺点,那便是服用以此之后,接下来好几天都会无精打采,沉沉欲睡。

    昨天因为杨贵妃不让他服用这种药,两个人直接吵了起来,李隆基一怒之下直接移驾到别的嫔妃那里,一连折腾了一晚。到今天上朝的时候已经是昏昏沉沉,无奈之下,只好让司礼太监将他御座之前的帷幕全部都放下,这样一来,群臣便看不清楚他此时的状态。

    百官到齐,皇帝入座,早朝正式开始。

    今天的早朝从一开始便透露着些许不寻常,司礼太监宣读的第一道圣旨便让殿上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都呆愣在了原地。

    “朕闻古之名将者,皆莫以破敌虏、驱外贼为己之任,此等将佐之才者,古有李卫霍班,今见靖苏薛。而今安氏禄山,身虽胡儿,性实敦仁,戍边十数载,身坐两镇,威御北族。功高莫过于上言之名将也,其勋位职官已臻人极。今复破契丹,再立奇功,朕久思而决,爵安卿为东平郡王,开王将之先例,望大唐节度,皆以为效……”

    皇帝竟然真的打破了百年来的惯例,封安禄山为王!

    这道圣旨便犹如一块丢入池中的巨石,须臾之间便已掀起了惊天的波涛。殿上群臣议论纷纷,李玹手捧着笏板,虽然表面还算镇定,但是心中也是万分震惊。

    自大唐开国至今,即使治理天下之名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战阵冲杀之大将如秦琼、尉迟恭、程知节。享有灭国奇功之侯君集、李靖、苏定方也不过都是得到了国公的爵位。但这已经是外姓臣子所能达到的极致了。自古能封国公者,莫不是对大唐有极大的功勋,即使像战功赫赫如薛仁贵这等名震天下者,爵位都也只是一个郡公而已。

    百余年来,大唐的外姓臣子中得以封王的只有六个人。便是在武则天晚年,果断发动神龙政变,扶持唐中宗李显上位的六位首功大臣。分别是原来官任宰相的汉阳郡王张柬之、扶阳郡王桓彦范、博陵郡王崔玄暐、南阳郡王袁恕己、平阳郡王敬晖还有一个羽林卫大将军、辽阳郡王李多祚。

    但即使是这六个人,李多祚是禁军出身,掌握羽林卫,封其为王乃是为了拉拢与奖赏。而张柬之等五位宰相则是因为唐中宗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决策大权而想出的架空他们的方法,而且他们几人最终的下场都不是很好。

    而且自大唐开国至今,从来没有过边将能够被封为王爵的事情发生。然而就在今日,在这宣政殿之上,这个看起来永远都是笑眯眯的大胖子,这个以阿谀奉承闻名于朝中的两镇节度使安禄山成为了大唐边将封王第一人。

    不过,诸位大臣们虽然十分震惊,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劝谏或是提出反对。现在的皇帝变得愈来愈刚愎自用,他已经决定的事情是绝对不会更改的。这从他任命的两大相国便已经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是凡事唯君命是从的李林甫和以李林甫马首是瞻的陈、希烈,而不是当初胆敢触犯皇帝龙颜却丝毫不见恐惧,反倒愈加耿介直言的姚崇宋璟二人了。

    时至今日,似乎距离当年开元时节的盛世景象已经越来越远,改元天宝之后的大唐,已经在慢慢地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因此,在喧闹了一会儿之后,殿上便又恢复了方才的平静。过了一会儿,司礼太监高声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李玹便听到身后传来一个高昂的声音:“臣户部郎中兼侍御史吉温有本奏!”

    李玹稍稍转过头朝后面瞥了一眼,只见高瘦的像个猴子一样的吉温迈着小步子走到中间,对着前方跪下稽首,然后高举笏板,朗声道:“微臣要弹劾御史大夫宋浑贪墨赃款,累财巨万,更驱使家奴横行京师,有毁乃父声明,望陛下明察!”

    听到吉温的弹劾,李玹的眉头微微一皱,目光却是看向了在自己后面不远处,站在王鉷身边的那个身材魁梧的长髯中年人。

    宋浑是开元名相宋璟的第四个儿子,与李林甫交情非常好。借着其父的余威以及李林甫的提携,他在官场上一路平步青云,历任户部郎中、侍郎、谏议大夫,如今更是官居御史大夫,乃是李林甫的重要党羽之一。

    想到此,李玹不由得瞥了一眼手持笏板、垂着眼皮,安安静静地站在后面的杨国忠。他还在扬州时,安排在长安的人便已经将吉温秘密投靠杨钊的消息传给了他。如今吉温忽然向宋浑发难,想必便是受了杨国忠指使,正式向李林甫一党开战了。

    李玹微微一笑,他所精心营造的局面终于形成,从今天开始,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人便已经是不死不休。而李玹自己,则是穹庐高卧,坐山观虎斗即可。

    听到吉温的弹劾,官员们又是一阵喧哗。宋浑在短暂的震惊之后,便是按照惯例,除去梁冠,站在了李隆基的丹陛之下。

    帷幕后先是沉默了好一会儿,过了许久,李隆基有些疲惫的声音才从里面缓缓传出:“吉卿要弹劾宋大夫,不知可有证据。”

    吉温显然早有应对,从袖中取出了一本小册子,捧在头顶上,高声说道:“证据在此,还望陛下明察。”

    坐在帷幕之后的李隆基似是“嗯”了一声,站在他的龙案旁边的高力士便大步走到了吉温面前,接过了他手中的小册子,然后快步走回去,将其奉予李隆基。

    殿中忽然一阵沉默,安静中透露着些许诡异。李玹抬起头,望着站在丹陛下,额头上布满了冷汗的宋浑,心中轻叹了一声。宋浑,完了。

    果然,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什么东西被扔出了帷幔,众人连忙一看,竟是吉温呈上的那本小册子。旋即大臣们便听到高力士的声音:“大家千万息怒!”

    帷幔之后传来一阵粗重的喘息声,不一会儿,便听到了李隆基的冷笑声:“好你个宋大夫!枉朕对你如此信任,你就是这样报答朕对你的信任的?”

    宋浑身子一颤,慌忙跪在了地上,连连磕头,嘴中一直重复着:“臣有罪!”

    帷幔后,李隆基怒极而笑,大声吼道:“你父亲宋璟,当年多么耿介的一位相国,没有他,便没有朕如今这片盛世大唐!他怎么会有你这个不孝的儿子?来人!将这败坏家德的混账拖下去,着御史大夫王鉷调查此案!”

    话音刚落,殿外便大步走来了几位千牛卫将士,将宋浑押下。另一位御史大夫王鉷也是连忙走到中间,稽首高声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司礼太监宣布散朝,杨国忠与吉温对视一眼,嘴角皆是带着一抹计谋得逞后的笑意。自古政敌相争,最好的办法便是从贪墨着手,因为只要是个官员,便不可能是绝对干净的。

    这是武周朝时酷吏来俊臣所作的《罗织经》中所讲述的一段内容,杨国忠可是牢牢地记住了它。如今再想其所言,果然不错,他向李林甫发难的第一战,便是以他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李玹手中执着笏板,缓缓走出了宣政殿,他转过头,望向了不远处与陈、希烈并肩而行的李林甫。

    他脸上的表情,异常的狰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