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风雨之秋 第六十一章 变化(1/1)
作者:琢玉郎
    阿布思率领着五万五千名唐军驻守在边境线上,时刻注意着来自北方的动静。

    郭子仪率领数十名亲卫押着董延光连夜赶回了朔方,来到了唐军大营中。

    两人相见,郭子仪的第一句话便是:“阿布思将军,请快率领大军向北接应王爷!”

    阿布思一愣,连忙问道:“怎么回事?”

    郭子仪将在草原上与移地健约定的事情大略与阿布思说了一边,阿布思得知董延光已被擒了回来,表情先是一僵,但很快便恢复了过来。

    他对郭子仪吩咐道:“董延光还需郭将军亲自将其送回长安交与朝廷处置,王爷那边,某这便亲自率大军北上迎接。”

    郭子仪松了一口气,他郑重地对阿布思拱了拱手,沉声道:“那一切便都交付予将军了,事不宜迟,某这便启程将董延光押回长安。”

    阿布思点了点头,郭子仪便也未多做逗留,转身便出了大帐。阿布思站在帐中,面色变幻数次,过了许久方才恢复过来,他喊来守卫在外面的亲兵,目光直视帐外,一字一字地说道:“传令下去,全军立刻启程北上!”

    而在朔方的北边,大草原上的追逐战这才刚刚开始。

    葛勒可汗认定了是李玹得知董延光就在回纥人的营帐中之后,指使手下唐军对回纥大帐发动了突袭。盛怒之下,他带领手头上的四万大军,不顾辎重,全部轻骑上阵,誓要将这区区五千唐军全部围剿在草原之中。

    以草原人那彪悍粗豪的性子,又怎能忍受得了四万之众被五千唐军搅得鸡犬不宁这样莫大的羞辱?各部落的勇士都在自家酋长的率领下,不要命一样地向南追逐,其中尤以拔悉密部和黠戛斯部最为卖力。

    拔悉密与回纥同属于铁勒九姓,是回纥最亲密的盟友,他们拼了命的想要为葛勒可汗雪这一耻倒还说得过去。但是黠戛斯人却是向来与回纥人不对付,他们这次能派兵过来已经是十分反常的事情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队伍竟然行的比拔悉密人还要更快一些,那股子势头,仿佛不追上唐军便誓不罢休,这便令人很费解了。

    但是草原人向来不喜欢动脑子,黠戛斯人的反常行为在他们看来,其实是一种向回纥示好的举动。毕竟如今的回纥已经基本取代了突厥,成为了漠北的霸主,黠戛斯人的力量在回纥人的面前已经算得上是不堪一击,会有这种想要和好的意思也是在所难免。

    也正因此,原本看黠戛斯人十分不顺眼的拔悉密部以及其他臣属于回纥的草原部落,此时对黠戛斯人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就连葛勒可汗也对黠戛斯人表示了赞赏。

    可惜他们不会想到,他们所认为的这一系列“屈辱”,其实都是可汗的次子为了抢班夺权而与黠戛斯人联手发动的一系列计划的一部分。而且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再次被他们在背后捅上一刀,造成无比巨大的损失。

    其实,无论是葛勒可汗还是此时称霸草原不可一世的回纥诸部,他们都不会想到,百年之后,正是这个小小的黠戛斯部落亲手葬送了回纥人的汗国,取代他们成为了草原的霸主。而昔日的霸主回纥人,则是被迫迁徙到了千万里之外的西域,在原高昌国的领地上重新建立国家,并长久地定居在了那里。

    趁着短暂的歇息的机会,李玹站在一处地势略高的所在,眺望着这茫茫草原,过了许久,方才转头对身边的仆固怀恩询问道:“距离回到大唐边境还有多久?”

    仆固怀恩观察了一番周围,思衬了一会儿,回答道:“我们为了防止回纥人的包抄和替郭将军拖延敌人,便绕了一个大圈,若是末将记得没有差错的话,应该还有半日路程便可以回到朔方边境,郭将军想必已经赶回朔方见到了阿布思将军,若是他们刷军前来迎接的话,应该很快便能和我们会合。”

    李玹点了点头,他转过身子,高声喊道:“将士们,阿布思将军率领的军队很快便能赶来迎接我们,大家再坚持一会儿,等大败回纥人,回到朔方之时,某再与诸位痛饮一番!”

    士兵们被他话语中所带的豪气所感染,齐齐地应了一声“好”!然后便飞快地收拾好一切,隐藏一切痕迹,翻身上马,在李玹几人的带领下,再度朝着前方飞奔而去。

    与此同时,回纥人的铁蹄也已经渐渐逼近,葛勒可汗带领着本部坐镇后方缓缓前行。这时只见远方一骑飞速跑来,葛勒可汗身边的亲兵仔细望了望,然后便对葛勒可汗禀报道:“可汗,是我们的人!”

    葛勒可汗向前望了望,然后便伸出手,示意停止前行。

    那人渐渐靠近了回纥人的大部队,待行到距离葛勒可汗前数丈远时,便连忙拉起缰绳,跳下马飞快地跑了过来,对着葛勒可汗单膝跪地,大声禀报道:“可汗,五千唐军就在前方,目前正在向西南方向跑!”

    葛勒可汗对那人点了点头,沉吟片刻,便转身看向自己的亲卫,沉声吩咐道:“你去右翼,告诉拔悉密特勤乌罗思和黠戛斯的昆森,命他们立刻率领自己所部向西南包抄唐军,务必将其全部歼灭!”

    亲卫应了一声,便调转马头,向着拔悉密与黠戛斯部所在的右翼军奔跑而去。葛勒可汗望了一眼前方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冷冷地说道:“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自以为做了一镇之守便可以在我回纥的领地上横冲直撞,今日我会让你们唐军知道,在这大草原上,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大唐十大节度使之中,安西与朔方如今正是风起云涌、暗流澎湃之际,而在远隔万里的剑南道,一场丝毫不逊色于前两者的风暴也正在缓缓地酝酿着。

    自阁罗凤联合剑南境内的乌蛮诸族暴起发难,攻破云南、杀都督张虔陀之后,大唐剑南节度使与南诏的战争便从未停止过。双方你来我往,打的难解难分,但毕竟南诏因为之前发生的动乱而导致国力衰弱,其本身军事实力又的确要比大唐逊色许多,故而在总体上,两方之间的战争还是大唐要占了许多上风。

    在察觉大唐军事力量的强大之后,阁罗凤曾经派出使者到蜀郡,想要向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提出议和的请求。但是鲜于仲通在得到杨国忠的指示后,便丝毫不作考虑,直接拒绝了南诏使节提出的议和请求。

    而在长安,对国事已经渐渐不太关注的李隆基对于能增加他功业的事情却是比以往要更加感兴趣。大唐在剑南、范阳与安西的战事也是愈来愈频繁,其中的确有节度使自己想要增加功业以谋取更高地位的因素,但是皇帝的意志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因素。

    如今的大唐已经慢慢地走上了一个极端的道路,穷兵黩武,不顾国情。身居在富丽堂皇的大明宫里,偶尔会与贵妃一起去华清宫和兴庆宫放松放松心情的李隆基不会知道,都城长安的米价比之去年已经翻了三四倍,河南道发生的旱情使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他的皇子们则是变本加厉地实行他们盘剥政策,不断加重土地兼并的情况。

    身居深宫的李隆基不会知道这些,熟知他脾性的高力士不会向他提及这些。他的忠实走狗李林甫和陈、希烈不会自找没趣的向他禀报,杨国忠、吉温这样的奸邪之辈就更不用提,他们本身便是盘剥百姓满足自身的群体之一。

    如今的长安早已变得乌烟瘴气,高官勋贵穷奢极侈,挥霍巨万而不以为然。平民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之中,常常连下一顿的着落在哪都还不知道。官场上则是完全变成了李林甫与杨国忠的战场,双方你掐我打,只顾着相互陷害,谁会有那个空闲去管平民百姓的死活?

    小人猖狂得志,清流万马齐喑,如今的长安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长安。心怀装置的诗人高适和岑参都已经离开了这里,分别前往陇右与安西去寻找自己的建功立业之梦。素来正直的张镐无力改变这样腐朽的现象,一怒之下挥袖离开长安,四处云游。

    好友都已经离去,独留下一个空怀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其志的杜甫留在长安,他依旧在坚持,即使如今的长安已经腐烂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般可恨的地步,他仍然没有选择放弃。

    外有边患,内隐深忧。这个表面上依旧强盛无匹、万邦来朝的大唐帝国如今却就像是一个满身暗疾的壮硕成年人,看起来依旧是十分的强壮,但是一旦遇到什么触发的引子,他便会立刻跌倒在地,无药可救。

    对此丝毫没有察觉的皇帝依旧保持着他那好大喜功的性子,而远在边疆的将领也依旧为了自己的功业与地位而选择了与皇帝的意见保持一致。

    在这样的考虑之下,鲜于仲通又一次拒绝了南诏派来请求议和的使者,将南诏逼迫到了一个无法选择的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