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变旧案扑朔迷离,丞相揽权只手遮天(二)(2/2)
作者:太子姑娘
    安王道:“此次宫变,只惩太子一人,其余人等不追究。”

    “多谢王爷。”廖鸿煊继续说,“另外,老夫为官多年,建树不多,实感惭愧,有负先帝所托。今病痛缠身,呈请辞去丞相一职,告老还乡。”

    安王微微抿嘴,斟酌道:“丞相乃国之栋梁,首辅之臣。上佐天子定国策,下抚万民明庶务,外镇四夷不犯境,内领百官尽职务。多年来丞相劳苦功高,众人皆看在眼里。如今圣上驾崩,诸事还望丞相统领,在此内忧外患之时,怎可辞官?”

    廖鸿煊摇头,推辞道:“王爷谬赞。”

    “本王一直视丞相为股肱,今后也会如此。”安王终是做出了承诺,保廖鸿煊丞相之位。

    廖鸿煊拜倒在地,“臣、恭敬不如从命。”一个“臣”字,表明了丞相臣服之意。

    安王心知,帝位、天下,已尽握手中。

    次日大朝会,丞相一提出议题,太子|党十几个官员站出来,举荐安王。随后六部陆续有官员附议。直到最后,皇族宗亲也出列,同意安王继位。

    安王站出谦让了一番,说其余的王爷也是先皇子嗣,有资格继承皇位。而几位王爷都表示唯有安王能担此大任。至于晋王,自是感恩安王救命之恩,态度比任何一位王爷都诚恳。

    而安王,对于他这个弟弟也是极其宠爱的,以风景名胜的杭州作为晋王封地,让他在那天堂般的地方享受荣华富贵。

    永康二十一年,十二月廿一日,大吉。安王登基,改年号为泰安。

    下诏册封安王妃赵氏为皇后,嫡长子苏晟晖为太子。加封丞相廖鸿煊太子太保,擢吏部右侍郎孙敕为吏部尚书,调吏部左侍郎刘咏舟为刑部左侍郎,骠骑大将军高巍兼任禁军统领。

    追封淑妃娘娘为皇后,赠吏部尚书江恒宇太子太傅,废太子苏瑾瑜,苏瑾瑜其妻妾子女贬为庶人,流放黔州。

    ※※※※※

    邵安听孙敕讲完,终于明白太子造反的原因,也明白廖丞相能够继续掌权的原由,此时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天家夺嫡,权臣夺利,果真是勾心斗角,毫无情谊可言。邵安感叹一番后,细想细节,仍存有疑点。

    邵安问道:“太子和丞相是怎么拿到遗诏的?”

    “可能是买通了太监,拿到的吧。”孙敕含糊道,“丞相关系广,方法多,本官也不知道了。”

    邵安暗暗吃惊,廖鸿煊竟然如此神通广大,能在淑妃和江恒宇之前得知遗诏,真是不敢相信,便又问孙敕:“那遗诏一直在丞相手中了?”

    “是啊。所以丞相行事肆无忌惮,皇上对此十分震怒。”

    邵安叹气,思忖着这下不能用宫变事件扳倒丞相了。不对,以皇帝的性格,除非丞相造反,否则决不会冒险除去廖鸿煊。想到此顿时起疑,“那皇上此番作为,只是搞点声势以敲打廖丞相,并无罢相之意?”

    孙敕恍然大悟,“原来圣上是这个意思啊。哎呀,天心难测,朝臣们都猜错了。”

    “孙大人跟随皇上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并且还知道此等秘事,怎会没猜到?”邵安皱眉,心中对孙敕存有芥蒂。

    孙敕苦笑:“我哪有你在皇帝身边日久。还以为是皇上对丞相忍无可忍,决意罢相呢。看来皇上的性情,还是你摸的最准了。”

    邵安心想也对,就皇上那人,喜怒不形于色,他的心思谁能猜准?幸亏没冒然弹劾,否则倒霉的一定是自己。

    可邵安和孙敕明白了皇帝真正意思,其余人还不明白呢。这不,由于最近皇上几次当廷驳回了廖丞相的奏章,表现出对丞相的极度的不满。于是众人认为时机成熟,以刑部尚书蒋嘉闵起头,弹劾丞相。

    后来,枢密使高巍、新任户部尚书倪泓羽、吏部左侍郎彭源平、兵部众人以及高巍部下武将,都参与弹劾。

    这下那些以丞相为首的***们坐不住了,行事再不敢嚣张跋扈,全都收敛了不少。对弹劾之事,也积极上疏辩解请罪。

    众人本认为丞相这回要倒霉了,可没想到皇帝居然将弹劾折子留中不发。这下,那些或为讨好皇上、或为伸张正义、或为公报私仇而参与弹劾的人,全都傻眼了。

    此刻事情还在皇帝的控制范围之内,可最后连皇上也没想到,这事会一发而不可收拾。而这起源于冯彻的一份奏章……

    冯彻几经艰辛,终于抓住了可以指控丞相参与那次宫变的所有证据,上疏弹劾丞相犯逆谋重罪。这奏章像是捅了马蜂窝似的,引来之前那群弹劾之人再次纷纷上疏,一副不严惩丞相誓不罢休的样子。

    面对厚厚一摞折子,皇帝头痛,继续采取不予理会。而冯彻可不是个善罢甘休的主,每天跑养心殿找皇上,后来皇上拒而不见,他直接到午门外跪谏。

    这下那些憎恨廖丞相的官员有样学样,如高巍、倪泓羽、彭源平、兵部众官员等,学着冯彻在午门外长跪不起。

    午门一下热闹了起来,几十位重臣往那一跪,将宫门堵得严严实实。皇帝得知后,派太监传话,劝退诸人。

    可冯彻依旧跪在地上,义正言辞道:“圣上今日不下旨,臣等誓死不敢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