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顺手牵羊(1/1)
作者:颟夫
    皇宫,甘露殿。

    舒王李谊正在向德宗汇报去汾阳王府慰疾的情况。

    “父皇,儿臣观汾阳王气色,恐怕时日无多了。”

    “当真?”德宗听了,脸上表情无以名状,悲痛中隐约还有种解脱的感觉。其实对于郭子仪,德宗的心理是矛盾的。功高盖主的郭子仪治军有方,手下将领个个都能独挡一面,确实是大唐的护国柱石。但是,德宗心里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安史之乱的阴影时刻笼罩着他,只叛乱的三镇兵马就把大唐搞了个天翻地覆,致使玄宗、代宗两个皇帝都直接或间接地逃出长安,大唐自此由盛转衰。而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居功至伟,权力最大时官至天下兵马副元帅,而名义上的元帅-----太子只是挂名而已。叛乱是被他平定了,可是郭子仪及其手下将领在平叛过程中,实力不知壮大了多少倍。为了安抚郭子仪,任命他为中书令二十多年,除了每年官俸二十四万贯外,还加封食邑二千户,赏赐了丹书铁券,赏赐的豪宅占整个亲仁里面积的四分之一。几世享不尽的财富、异姓不能再高的王位、先帝把最宠爱的公主也赐婚给他儿子,自己甚至把最尊贵的称谓-----尚父也给了他,能给的都给了,他已经是大唐开国以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人了。虽然郭子仪对大唐一贯的忠心耿耿,但是,真到赏无可赏了,该怎么办呢?这些阴影自德宗登基开始,笼罩在心头二十余年了,如今郭子仪时日无多,压在心中的阴霾马上就要消散,晚上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的入寝了。但是德宗又若有所失,郭子仪也是大唐威慑藩镇的守护神,虽然不再领兵,可郭子仪活一天,藩镇的不轨之心就一天不敢流露。就连昔日最嚣张跋扈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见到天子特使都敢藐视的人,可见到郭子仪的手下却要向郭子仪所在方向遥相跪拜,居然还说“我这双膝盖已不向人下跪很多年了”。如果郭子仪真的离世以后,这些藩镇又会怎么样呢?

    德宗收回自己的思绪,问道:“尚父可有何言让你转奏?”

    “父皇您是知道汾阳王的,自赋闲在家,朝中之事他一概不问,真到了不聋不痴,不做家翁的程度。”

    “对待朔方这么紧要的地方,也没什么建议?”德宗有些不信。

    舒王假意认真的回忆了一下,答道:“没有啊!他只字未和儿臣聊朔方的事,只是和儿臣闲聊了几句,无非是对几个能带兵的朝臣略微点评了一下而已。”

    德宗似乎对闲聊的内容比较有兴趣,但是却装作随意地问道:“都点评了谁?”

    舒王敏锐的捕捉到了德宗的心思,漫不经心说道:“其实汾阳王也没说什么,我也没细听,好像说什么浑瑊是铁勒族,李晟一心想攻打吐蕃,段秀实和宰相不睦,李怀光没有朋友之类的话。儿臣与这些朝臣平日素无往来,而且对这些也不太关心,所以确实没在意听,还请父皇赎罪。”

    德宗似乎很满意,点点头说道:“好!作为皇子,不与外臣私相往来是对的,但是对要紧的朝政还是要有所关注。比如朔方节度使人选的问题,你可以不知道任命谁最好,但是应该知道任命谁最合适。只有任命最合适的人选,才能于朝廷最有利。”

    舒王马上跪下说道:“儿臣知错,还望父皇恕罪!儿臣以后一定多多关注朝政,为父皇分忧。”

    德宗笑着说:“起来吧,朕没有生气。最近你做的不错,只是还要再加努力。”

    “谢父皇。儿臣一定不忘父皇教诲。”舒王说完站起身。

    “好了,你去看看你母妃吧,她知道你今天从汾阳王府回来会进宫,早就吩咐尚膳坊给你做了一堆点心,快去吧。”

    “儿臣告退。”舒王说着转身往殿外走,快到门口突然又折回来说:“启禀父皇,儿臣突然想起汾阳王还提起过西川节度使张延赏,说张延赏最近处理了一件什么案子很有意思,还说此人办事不拘泥古板,会变通,把西川治理的不错。”

    德宗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可知尚父说的什么案子有意思?”

    “汾阳王没说,儿臣也没问。”舒王面带惭色的说。

    “我来告诉你。”德宗心情很不错的说道:“张延赏复核一起旧命案,限手下人十日查清。第二天他的书案上就多了张字条,上面写出钱三万贯让他不要再审此案,他很生气,限手下尽速查办。第三天他的书案上又出现了字条,上面写出钱五万让他罢手,他大怒,严令手下三日查清此案。第四天,他的书桌上再次出现了纸条,上面写出钱十万贯让他停手。张延赏明白写纸条的人对此案是志在必得,感叹地说‘出钱至十万贯,连鬼神都可以买通,没有不能挽回的事。我害怕灾祸,不能再管此事’,于是这个案子只能不了了之。”

    “如此说来,这张延赏岂不是一个怕死鬼?”舒王问。

    “他处理此事虽然虎头蛇尾,但是也从侧面看出他识时务,能变通。毕竟是玄宗开元年间宰相张嘉贞的儿子,有乃父治国之才,安史逆乱后五年就把河南(今洛阳一带,非现在的河南省)从废墟中重建好,因功拔擢为西川节度使去安抚那里的士兵哗变。自张延赏到西川后,与吐蕃在边境和睦,然后又轻徭薄赋,依法办事,使得西川从兵乱的破败中迅速恢复繁荣,确有宰相之能。”说到这,德宗才催促道:“快去吧,你母妃都要等急了。”

    ………..

    大唐的皇宫很大,理论上有三个宫殿群:太极宫、兴庆宫和大明宫。

    太极宫兴建于前朝隋文帝时期,当时称为大兴宫。大唐开国的两位皇帝主要居住在太极宫。

    大明宫原是一座避署用的宫殿,高宗李治中年因患风痹病害怕潮湿,便移住到凉爽干燥的大明宫内,扩建后的大明宫从此成为大唐皇帝的主要居处。

    兴庆宫的前身是玄宗李隆基即位以前的邸宅,玄宗即位后,将此地扩建,形成又一个宫殿区。兴庆宫的规模不及太极宫、大明宫,但装修极为华丽。玄宗时成为皇帝听政与生活的中心。安史之乱中,兴庆宫遭到严重破坏。自肃宗李亨开始,皇帝一般不居住在这里。

    太极宫兴建最早,被认定为正式的宫城。太极宫的正门为承天门,太极宫的前殿为太极殿。每逢元旦、冬至、大赦天下等重大节庆日及外国使臣来会,皇帝便登承天门主持盛典,其间设宴奏乐。太极殿是皇帝朝见群臣、处理政务的地方。太极殿北门叫玄武门。玄武代表北方,按星象来说,玄武是由北方七个星宿组成的星象。在神话中,玄神是北方之神,是一种龟蛇合体的水神。大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唐太宗李世民夺嫡事件——玄武门事变,就发生在这里。太极宫的内外朝有明确的区分,太极殿以北、包括两仪殿在内的数十座宫殿构成内朝,是皇帝、太子、后妃们生活的地方。内朝又分为东西两路,东路称为东宫,是太子居住和读书的地方。西路为掖庭宫,是皇帝与后妃们的居住处所。两仪殿是内朝的主殿,居中轴线上,皇帝日常听政也常在这里进行,唐中叶以后,多在这里举办帝、后的丧事。两仪殿之北的甘露殿、神龙殿,是皇帝的书房和静心之所,皇帝常住的寝殿都叫做长生殿,取其吉祥长寿之意,所以在三个宫殿群里都有长生殿。太极宫内有三泓水池,即东海池、北海池、南海池,为皇帝、后妃们泛舟之所。

    大明宫在太极宫之东,所以又叫东内。大明宫原是太极宫后苑,靠近龙首山,较太极宫地势为高,大明宫扩建后比太极宫规制更大,又依山而建,雄伟壮丽。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座落在三米高的台基上,整个殿高于平地四丈。远远望去,含元殿背倚蓝天,高大雄浑,慑人心魄。皇帝在含元殿听政,可俯视脚下的长安城。殿前有三条“龙尾道”,是地面升入大殿的阶梯。龙尾道分为三层,两旁有青石扶栏,上层扶栏镂刻螭头图案,中下层扶栏镂刻莲花图案,这两个水的象征物是用来祛火的。含元殿前有翔鸾、栖凤二阁,阁前有钟楼、鼓楼。每当重大朝会之时,上朝的百官在监察御史的监审下,立于钟鼓楼下等候进入朝堂。朝会进行之际,监察御史和谏议大夫立于龙尾道上层扶栏两侧。大明宫与其地基龙首山似乎构成一幅龙图,龙首山为头,含元殿座镇尾腹,驾驭著巨龙,殿前的龙尾道,阶梯麟麟,形似龙尾。含元殿后的宣政殿,是皇帝日常朝见群臣、听政的地方。宣政殿东西两廊有门,东为日华门,西为月华门,门外是政府办公机关和史馆、书院。宣政殿之后的紫宸殿,是皇帝的便殿。皇帝可以在便殿接见重要或亲近的臣属,办理政务。在便殿办公可以免去在宣政殿办公的很多礼节。紫宸殿之后,为大片散落的宫殿群,皇帝可以随意游玩、居住。大明宫中规模最大的宫殿是麟德殿,它由前、中、后三座殿宇组成,又称为“三殿”,宫中盛大的宴会,多在麟德殿举行。紫宸殿之后是皇后居住的清宁宫和妃子没居住的蓬莱殿、含象殿等。大明宫内,中轴绕北部为太液池的所在,太液池供帝后荡舟、赏月。池中有凉亭,池的周围建有回廊、殿宇,皇帝也经常在太液池大宴群臣。

    今天德宗不知为何召见舒王是在太极宫的甘露殿书房,要走到大明宫的蓬莱殿路途还真的不近。好在舒王今天的心情非常好,正好一边走一边回味。他今天不仅为了自己夺嫡把李怀光巧妙的送给了父皇,还顺便把罗令则所说的张延赏也在父皇面前提了一句,就当是打个伏笔吧,至少卢杞独自把持朝政并不是父皇所乐见的。本来也给卢杞安排了副手关播,可是这关播真是卢杞的好帮手,一切行动听指挥,可惜不是父皇而是卢杞的指挥。父皇迟早得把关播换掉,而此时正好让张延赏先在父皇的心里有个位置。罗先生说时机不合适,这时机自己不是顺手牵羊就这么简单地创造出来了吗。舒王越想心里越痛快,没觉得用多少时间已经走到了大明宫的蓬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