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拨开迷雾(2/2)
作者:汉水谣

    支走黄安,带云娘操近道来到东苑,进了书房。

    云娘掩上门,待朱祁铭落座后,立于他身前。“流言大约是正统四年四月传入京城的,说居京亲王与三大营暗中往来频繁,京营有异动,先是涉及越靖王,后又波及卫恭王,以致君臣震动。”

    “流言从何而来?”朱祁铭淡淡道。

    “百官对此讳莫如深,不过还是有人作了大胆的推测,说此事恐怕源于襄王。”

    朱祁铭凝眸而思,显得出奇的淡定。

    云娘见状微感诧异,不禁怔了片刻。“其实,极力替越府、卫府说话的只有驸马都尉井源、石璟二人,勋戚与都督大多保持沉默,文官也不敢多嘴,当然,杨士奇、杨荣除外,尤其是杨荣,力劝皇上以大局为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想杨士奇、杨荣二人乘太皇太后神志不清、天子年少,勾结京外亲王,抑制居京亲王的势力,这种可能性极小,二人年事已高,再怎么擅权也风光不了几年了,最合理的利己之举无非是赶紧安插门生故吏而已,犯不着如此大费心机为难两个参政权十分有限的亲王。可是,除了上述解释之外,还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呢?

    朱祁铭幽然道:“杨荣为何这么做?”

    “云娘探过数人的口风,看样子他们都不知情。不过,当年先帝驾崩前后,主张襄王即位的呼声不在当今皇上之下,这点云娘倒是听人说起过。云娘斗胆说句大不敬的话,坊间暗传天子临事茫然,即便偶有主见,经辅佐大臣一番搅和,也立马不了了之。若是如此,是否有人暗助襄王,同时又在利用襄王?”

    朱祁铭闻言,脑海里顿时浮现出正旦那晚发生在雍肃殿的一幕,皇上经三杨一搅和,的确让招募民壮一事不了了之。

    云娘静静望着朱祁铭,略显犹豫,“这样就说得通了。请容云娘放肆揣测:太皇太后不豫,天子年少不谙朝政,京外亲王被压制了几年的野心或许就乘机冒了出来,这个时候,居京亲王就成了他的拦路虎,于是那人以谣言困住两个亲王,同时在保安州那边一路谋害殿下,就是想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只因太皇太后突然痊愈,那人的图谋才功亏一篑,一切都回归到原有状态。”

    直到此时,朱祁铭才微微一震。很显然,当年的帝位之争并未偃旗息鼓,余烬尚存,稍有风吹,就会熊熊燃烧。

    想靖难之役开了一个可怕的先例,叔夺侄位,后人自会效仿,从此天子算计亲王,亲王算计天子,同室操戈的惨剧恐怕会反复上演。

    可是,自己在正统元年的灯市上就遭人行刺,又在太皇太后痊愈、京中大定之后,仍被人追杀,故而此事绝非像云娘说的那么简单!

    况且,作为拦路虎的,不止两个成年亲王,还有郕王,郕王之后还有天子,而紫禁城里心机重重,皇太后、皇太妃岂会袖手旁观!奇怪的是,皇太后、皇太妃似乎只对一个落魄的王子感兴趣,对烧向越府、卫府并必将蔓延至紫禁城的那场大火好像未曾察觉,这令人难以置信,其中必定还有更复杂的故事情节。

    朱祁铭望着窗外被积雪覆盖的竹林,只觉得此时离真相还很遥远。“杨士奇、杨荣受先帝临终托付,是当今皇上的股肱之臣,若与别人合计谋逆,即便图谋得逞,也势必为天下士子所不齿,难以善终,他们何必行此下策?”

    “殿下应该清楚,二杨是何等显赫之人!又岂会轻易上贼船?云娘思虑多日,总算想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二杨必以为他们能把控局面,可暗助对方一直朝谋逆的方向走,却始终不让对方走到谋逆的那一步。”

    朱祁铭想起云娘前面说过的话,脑中闪过一丝疑惑,“你说二杨既在暗助襄王,又在利用襄王,这是何意?”

    “工部有个郎中酒后在云娘面前说了半截话,耐人寻味,他说杨荣有一次与杨士奇在工部衙署密谈,抱怨襄王以陈年往事要挟他们,这话被那个郎中无意间听见了。若此事属实,则二杨必为襄王所挟,不得不暗助襄王,但二杨显然又想反手利用襄王,于是,就助襄王将火烧至越府、卫府,一来给襄王一个交代,二来借机抑制居京亲王的势力,便于他们擅权,而且,如此一来,因动静太大,谋逆反而变得更加困难了,这不正是二杨所期待的结果吗?”

    朱祁铭猛然站了起来,“越府、卫府为谣诼中伤,此事不难澄清,只需在三大营查询两月便能分辨清楚,可是,两府蒙冤一年有余,这期间,皇上就未起过疑心?”

    “殿下忘了,云娘说过,此事恐怕由不得天子自己做主。”

    纵有深深的疑惑,想起正旦那晚皇上有关被辅佐大臣“苦苦相逼”的说辞,朱祁铭只能姑且相信云娘的推测。

    而胸中针对二杨的愤怒情绪已开始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