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学政(1/1)
作者:海边小于
    在湖北各地盘桓了半个月后,叶希夷一行又踏上了旅途,寒冬的江南天气阴冷,但最让人头疼的是泥泞的道路,有鉴于此叶希夷一行人选择了水路,顺江而下。这次在武昌叶希夷惊奇的发现了小火轮,作为这个时代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这是叶希夷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见到。不过也只有在湖广、直隶和两江这种富裕的省才能见到,其他地方则是见不到的。

    于是叶希夷一行人果断的选择了小火轮做为交通工具,而轮船上的船长也是第一次见到出行还带着几十人的军队一起出来的,为了避免误会,船长直接把船尾的二十几间船舱划归叶希夷他们使用。当船上其他乘客走道船尾见到凶神恶煞般的护卫队员后都主动避开了,叶希夷对此也是乐得清闲,既然没人来打扰,自己独占船尾,反而清净了。

    站在船尾,倚在栏杆上,叶希夷放下手中的书回想起几天前在武昌和张之洞的对话,张之洞早年担任过两任学政,其中还有一任实在四川任上,所以老张对乡试的所有程序熟的不能再熟了,而老张也和叶希夷详细讲述了四川学政的具体情况:

    清朝主管一省科举考试和教育的官员,称为提督学政,也称学台,简称学政。担任学政的官员,大多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就任四川学政者,品级不等,既有由侍郎或三四品京官充任的,也有由御史、给事中担任的,有时朝廷也派翰林院七品编修、检讨等前来任职。学政一般以三年为任期,前后任的交替时间,定在三年一次的乡试正科揭晓之后。假如前任学政因故未能任满,提前离职,后来的接替者就被称为“接半路差”。

    三年任职期内,学政通常会巡视四川各州府两次:第一次是岁考,第二次是科考。考试从成都府开始,除了成都府所管辖的16个州县,其他各处州府的学子亦来成都就考。而宁远府、酉阳州,因地方边远,(学政)每三年只按临一次,将岁考归并科考时举行。”

    学政莅临的地方,按规定由当地知府或直隶州知州担任院试的“提调官”,只有成都府因为地处省城,知府政务繁冗,可以不亲自担任提调官,院试时另外委任一位官员代替自己。学政可以聘请数位品学兼优者,担任幕友,帮助阅卷。但事先会详细写上这些幕友的资历、官衔等备案。

    考试时,要设文巡捕官一名随学政出行。无论学政以前的官职如何,文官从知府以下,武官从都司以下,都要对他执属员之礼;假如学政本职为侍郎,或任三品通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大理寺正卿等职,那么,文官从布政使、按察使,武官从副将以下,都要执属员之礼;如果学政为兵部左右侍郎,那么各镇总兵对他,要用觐见总督的礼节。

    学政的“养廉银”为每年3000两银子。此外,每当岁考、科考时他莅临各州府监考,各地都要赠送“棚费”,通常每一地便有数百两银子。清代四川面积颇大,管辖的州府众多,也较全国许多地区富裕,学田收入丰厚。三年任期满时,四川学政一般可得到10万两银的巨款,且这笔钱属于正当收入。当时全国只有广东学政的收入,超过四川。

    而张之洞担任四川学政期间,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尽力革除科场积弊,还在成都创办了尊经书院。针对考生们不知“应读何书”以及“书以何本为善”的疑问,他撰写了《书目答问》一书,为学子们开列导读书目,择要写了按语,为他们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引门径。这也是张之洞早年比较得意的政绩。

    通过张之洞的了解,学政作为一省组织学习考试的最高官员,拥有着崇高无比的超然地位,几乎不会被外界所影响。叶希夷明年就要参加乡试,凭借着这几年刻苦努力打下的基础,叶希夷有信心靠着自己庞大的背景知识在科场上旁征博引得到考官的青睐。只要能够把握数个主旨,不写出什么太出格的文字,他也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一篇花团锦簇的八股文出来。不过这是乡试,最终拍板定夺的还是一省学政,这个文章的主旨就看是遇到那个学政来主持考试,看人下菜碟才是最稳妥的,遇到保守的自然是大捧孔老夫子的臭脚丫子;遇上思想开明的就大谈变法维新,强国富民。。。。。。

    叶希夷参加的这次四川乡试主持的人是四川学政何靖,自己对这个人并不熟悉,但是张之洞却是对这个人非常了解。因为张之洞两任学政,以及在翰林待了好几年的经历,在没有出任巡抚和总督之前,他是清流里面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在老丈人的描述中,何靖非常年轻,光绪早年才中的进士,今年不到四十岁岁便出任一省学政之职也算是非常运气的了,最重要的是何靖和户部尚书翁同龢关系非比一般。

    张之洞所给的资料就这么多,但是却非常明确的点明了何靖和翁同龢的关系非常,甚至在言语中还猜测何靖之所以能够已这般年纪轻轻便出任一省学政,这和翁同龢有着非常深的原因。。。。。。不要说是一个小进士,哪怕就是状元,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获得重用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在翰林院中坐上几年的冷板凳,想要出去得个学政的实缺根本不用想,所以何靖同志明显的是走了翁同龢这个大boss的后门。

    根据这一情况叶希夷不难推断出何靖应该是个非常保守的学政,至少也是非常倾向清流派的学政。翁同龢号称“南清流”领袖,所依靠结交的罕有地方封疆大吏,多是词垣台谏、翰林“清流”,这些人发起议论来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都是些无实力无权柄的京官书生,说大话、说空话振振有词,办起实事来却一筹莫展,不可否认翁同龢代表了现在清流派最保守的那一部分人。

    既然确定了何靖同志的“政治倾向”,叶希夷基本将这次乡试的应对方法确定个八九不离十了。叶希夷在乡试策论中的主旨也算是跟着确定下来,他要以四书为根基,在政治倾向上更为保守,狠拍清流派的马屁,反正乡试的试卷是不会公开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