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昨天的故事(1/1)
作者:牧天神棍
    实在是不好意思刚刚神棍整理码完这章,突然有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这么一点点,就是两千多字。这不够神棍当年说评书时,说三分钟的。说三分钟的话,两分钟就看完了。太少了没说的,也不能说别的。说多了,事就来了。一会儿,神棍再来一章。这是俺自己的事,妨碍不着别人。估计,不会再有人说三道四了吧

    胡杨有点发急,俊脸一酸,嚷嚷起来:“我什么时候给你写情书了挺大个姑娘,啥都敢说没影的事也敢乱讲,这要传出去,我以后还怎么混咋说的清”

    李英文讪笑道:“我啥时说你给我写情书了我只是夸你情书写的好,有文采。”

    胡杨迷惑不解,思忖着嘟哝:“我啥时写过情书了给谁写的,你不要乱说好不好”

    李英文瞪着胡杨,那真是爱恨交加。楞了楞神儿,撇着精巧的小嘴儿笑道:“你敢说你没写过情书干江给赫小霞的情书,是不是你的大手笔干江自己都交待了,你还有啥可说的”

    “靠他老先人的这个该死的干江,他咋不干死”胡杨恍然大悟,恨恨地骂道:“这他妈的敌人还没打过来呢,狗日的先举手投降了。这要是敌人打来,狗日的非得当叛徒、、、、、、”

    “胡杨,你可是文化人,别说粗话好不好”李英文笑眯眯地嚷嚷:“你不能怪干江。只能怪你的情书写的太好干江哪有那水平,能不露馅赫小霞威胁干江,要不交待幕后人,对象免谈。你说干江是保你,还是听对象的所以你只能怪自己,替人写情书,不应该那样卖力气。”

    “靠他先人”胡杨叹息一声,无计可施。干江是一块下乡一块招工的哥们,姓江外号干江。看上乡友赫小霞,非让胡杨帮忙写情书,胡杨推不脱。便帮忙写了几封情书,现在东窗事发。

    “日他先人板板的英雄都是被自己人,给送上道的烈士都是被哥们捧成的、、、、、、”胡杨骂骂咧咧,无可奈何地嘟囔:“既然人赃俱全,那就走吧,我听你指挥还不行吗”

    “傻瓜样吧你慌什么这么冷的天,出去那么早干什么你傻呀等一会十点多再出去,随便胡弄几下,下午再接着胡弄。慢慢干,照着十天半个月干去。那玩意儿也没个早晚,想啥时侯干,就啥时侯干。不比你去学习文件强多了”李英文稳坐钓鱼台,摆出深说细聊的样子。

    从这天起,李英文利用所谓的工作之便,与胡杨公开往来,天天泡在他宿舍。一时间,俩人的关系,想不亲密都不行。好在都是光天化日之下,若是黑夜,胡杨就保不住,不出事故了

    李英文有跳墙梯,王芳有越户计。黑板报没出完,王芳也来找胡杨了。

    连队里要利用冬天无法施工的时间,搞些文艺节目。王芳是负责人,胡杨又一次成为首选人物。这次,他连推都没法推。当年他在舞台上的丰姿,全连队得有三分之一的人还清楚记得。

    没办法,胡杨便白天听李英文的领导,出黑板报。晚上的业余时间,听王芳指挥,搞节目。

    没几天黑板报到底出完了,他黑天白日都归王芳领导了。这么一来,破禁的凶险越来越近。

    连队里有文艺细胞的人不多,搞起节目来很吃力。说是由王芳负责,担子却全压在胡杨的身上。从选节目,到编到导到演,哪个环节也少不了他。

    胡杨有着一个他自己都非常讨厌,十分好强的性格。什么事要么不干,干就必须干好。

    排练节目也是一样,明知条件不行,也要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排练出应有的最高水平。这实际上也是自讨苦吃,但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换句话说,这就是他的性格,改变不了。

    为搞好节目,胡杨常常一忙就忙到半夜三更。后来怕影响同宿舍人的休息,胡杨便将活动中心,转移到连部的会议室。因为需要熬夜,或太晚时,干脆就不回去了。实在困倦了,便在火炉边的长条椅子上,或值班床上打个盹。这么一来,王芳近水楼台先得月,名正言顺照料他。

    这时节,所谓的公务活动,单位里有茶水供应,但却没有后来的心照不宣的所谓的招待烟。

    王芳便自己掏腰包,为胡杨提供香烟。胡杨抽烟,向来是有烟就抽,从不问那来的。

    胡杨抽烟,其实是跟他表姐学的。当年,他父亲被打成反革命,被迫害致死。他便被爷爷接回老家,生活了好几年。他有一个表姐,当时已经二十多岁了,是一个农村人所谓的老姑娘。

    其实,胡杨的这个表姐,是农村姑娘里,比较有思想的一个。并不是麻木不仁、稀里胡涂的乡下小妞儿。可她就因为有思想,却又无力改变命运。便偷偷地抽烟。

    在中原大地上,不像东北,小姑娘抽烟,是一个很令人不解怪事情。

    因此,胡杨的这个表姐,都是偷偷地抽。有一阵,胡杨在这个表姐家住。并且是与这个表姐一个床上住。结果,就跟着表姐,也偷偷地学会抽烟。

    胡杨虽然是在孩子时代,就学会了抽烟。但从来没有买过烟。在老家时,抽自产的旱烟。

    从老家回来,因为跟一个中原大地、当时名噪一时的大师,学了一点武功,成为他那个小朋友圈内的名人。许多年岁相仿、或者比他小点的孩子们,都把他当成偶像,加以崇拜。

    许多小朋友都从自己家里,偷来香烟送给胡杨抽。特别是军队大院的孩子,送的最多。

    当时军队有特供,许多营长团长家的孩子,都能弄到大前门、牡丹之类的好烟,送给胡杨。

    下乡进农场后,胡杨有一半的烟,还是来自原来的那些小哥们们的特供。剩下的缺口,就是农场的兄弟姐妹们,给予的全力的、合力的、大力的支持了。

    农场的生活空虚寂寞,没有多少乐趣。胡杨跟邻居常麻子,学过说评书。在高兴的时候,一不留神,暴露出来。给最好的几个哥们,在他们的小圈子里,说过几次。

    这么一来,胡杨招惹下烦了。先是有些有头有脸的哥们姐们,跑来听蹭书。后来,有些脸面大的哥们姐们,开始组织专场,请胡杨来为他们、或她们的圈子里的哥们姐们,说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