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旧院(2/2)
作者:飘流的木头

    旧院的平户一排一排整齐地排列着,有红砖砌成的,有青砖砌成的,有新一点的,也是很陈旧的。每一间平房都带着一个小院。前一排平房和后一排小院之间是很窄的一条通道,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因为通道太窄了,阳光照不进来,通道里一天到晚都是阴凉阴凉的。

    平房里还是没有卫生间,旧院有几个公共厕所。

    王小柯的家是位于旧院中间位置的一排平房的西把边,中间隔了一条宽宽的主路,东边又是一排平房。这条旧院的主路两旁侧立着许多槐树。这条主路是平时有大车进出拉货的必经之地。

    开晚饭了,王小柯把学着邻居们的样子,搬着小凳子在院子里吃饭。天气越来越热,家里闷的呆不住人了。

    ”过来一起听评书吧。“隔壁的隔壁的杨家兄弟们招吃呼着王小柯。

    低矮的围墙只有一米多高,同一排的邻居在院子里彼此都能看到。

    ”好。“王小柯应了一声,搬着板凳走出院子,来到了杨家兄弟家的小院。

    “来,坐这里吧。以后就是邻居了,有事情说话。”杨家兄弟热情地招呼着王小柯。

    收音机里放着单田芳的评书《白眉大侠》,杨家四兄弟在院子里有的蹲着,有的坐地小板凳上,有的坐在门槛上,边扒拉碗里的饭,边津津有味地听着评书。

    ”蓝天本一按绷簧,宝剑弹出来,但见寒光烁烁一个劲儿闪光,“这是宝家伙呀,快拿根铁条来!”有个喽罗兵拿过来一根比大拇指头粗三圈的大铁通条,蓝天本用宝剑的剑锋对准铁条轻轻地一削,就像快刀削萝卜似地掉了一块。再一使劲,把铁条斩为两段,哥俩乐道:“师父,您是福大造化大,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看来这是老天赠给您的。”徐良一乐:“不要这么讲话,哪有这种道理,你们听我说。”徐良把下到井底的一切经过都说了,把大伙都惊呆了。“师父,您说那具骷髅是谁呀?”“我也不清楚,但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然的话,不能有这么好的殉葬品。”“师父您看,这宝剑上是什么字?”徐良乐了,他根本不认得这种字,全山一百来人也没有认识的。书中代言,是“青龙”二字,这段书叫《徐良误走黑山头,巧得青龙剑》"

    王小柯本来就是个故事迷,听到这机器里传出的故事自然是非常喜欢。

    收音机对王小柯来说算不上什么,别说这个了,家里的电视、平板、笔记本电脑基本上都是摆设,平时他用的最多的就是智能手机。

    可是回到这段历史,收音机才刚时新起来,有收音机的家庭并不多。在那个落后的年代,这小小的机器给王小柯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杨家老大叫杨波,老二叫杨涛,老三叫杨浪,老四叫杨舟,兄弟几个从大到小相差三、四岁的样子。老大比王小柯大五、六岁,老四比王小柯小个三、四岁。

    杨家四兄弟是王小柯在旧院最先认识的小伙伴,因为家住的近,所有天天泡在了一起。一起吃饭,一起听评书,一起玩各种那阵子孩子们一起玩的游戏。

    杨家是做豆腐、粉条生意的。

    1982年的中国小商小贩已经开始兴起,私营企业开始了萌芽阶段。杨家早早就看到了时代的发展变迁,还有就是孩子多,四个男孩要养活,光靠杨伯伯一个人的工资根本生活不下去。

    王小柯在杨家看到了豆腐的制作方法,杨家屋子里有一块像吊床一样大的过滤笼布,专门用来过滤豆腐渣。杨家的小房里还熏过豆芽,小房里四壁都被熏的黑黢黢的,烟的来源是燃烧的锯末儿。豆腐干是把豆腐切成条状,在调料水中浸泡入味,然后在小房顶上铺上层报纸用日光暴晒风干成豆腐干。

    王小柯有时和杨家几兄弟踩着锈迹斑斑的铁梯,登上杨家的小房顶上,一起品尝正在风干的豆腐干,带着股咸味的豆腐干,在腹中空空的孩子的嘴里是那般的鲜美,香甜。

    杨家阿姨是个非常勤劳的女人,她生养了四个男孩。只靠杨伯伯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孩子们怕是还饭都吃不上。生活的重担压下来,压的她喘不过气来。她早晨四、五点天蒙蒙亮的时候就起床了。生火、做豆腐、生豆芽、做粉条,然后再用人力三轮车拉到街上去叫卖,春夏秋冬,风雨无阻。

    晚上,天完全黑下来了,她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里,还要给孩子们准备晚饭。

    孩子们越来越大了,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她像一把大伞,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撑起了这个大家庭。

    王小柯默默地看着这个为生活日日奔波的女人。

    她牺牲着自己的健康来给孩子们换来丰衣足食的生活。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