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乱军起,争天下2(1/1)
作者:熊猫没有胸毛
    诸葛信沉吟片刻,反驳道:“陛下,前、高等地的驻军不可擅动,一来他们身担守护城池的重责,二来如果将其盲目调离城池,中了对手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诡计,那时前、高等地与山海关组成的拱卫京师之防线兵力薄弱,蒙古人若趁虚而入,山海关危矣。陛下,辽东数边拱卫京师,防备建虏最为紧要,任何一个都不能陷没,臣恳请陛下三思,万不能将守城兵力调往前线。”

    沈瑞仔细想了想,点点头:“的确,将前屯、高台堡等地的守城将士调离确实冒险。如此说来,辽东前线短时间内竟无援军?”

    “陛下,情况还远没有这般糟糕,京城东边的秋山大营有四万民兵就可调运,只是……”诸葛信欲言又止。

    沈瑞眼睛里掠过一丝亮光,浅浅一笑:“爱卿,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天启年来除辽东外四表几无战事,举国上下卸甲卧鼓,散马休牛。民兵也就有所懈怠,其中约有两万八千人甲胃不全,如果调用库存、配齐装备,折腾下来要耗费至少两天的时间。”

    “推迟出发两天应该没有什么大碍。钱粮方面呢?有没有什么困难?”

    户部尚书沈惟庸坚定语气,做出承诺:“户部尽力筹措,断然不会出现我军战士在前线喋血,后方粮草不足的情况。”

    皇帝长吐了一口气,缓了缓,又问道:“那何人能出面领兵平定西南,防备辽东?”

    经这么一问,那几个武臣军侯不禁缩了缩脚,把脑袋垂得更低了。出乎沈瑞的意料,这些个武臣军侯竟也畏战,国家需要的时候个个面露难色,默不作声。

    沈瑞有些生气,冷哼了一声,垂在膝盖前面的手紧握成了拳。

    这时候,吏部王夫棠向前一步,含笑道:“陛下,微臣窃以为您不用恼怒,更无需调用地方民兵增援辽东。”

    “什么意思?”

    “陛下,去年以前北虏八旗铁骑时常寇边、骚扰,辽东将士选择避战,不与其碰撞,北虏自知没趣,很快退去。臣认为,北虏此次大举兴兵,只不过是在想我们示威,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想从中捞些好处,再给属军统领皇太极树立威信。既然如此,不如索性和其讲和,给他们一点好处,也能免得我军劳师动众,战士伤亡。”

    “王大人说得轻巧!”诸葛信白了王夫棠一眼,反驳道,“北虏如果只想逼迫我朝纳贡开市,捞些好处,何必排遣精锐部队逼近辽东?况且行军主帅是皇太极,他们何必下这血本?”

    王夫棠晒笑:“诸葛大人好好用用脑子,如果北虏真的意在辽东和北边诸镇,何必先排遣一万铁骑南下,引起我军的警觉呢?难不成他们是在通知我军,让我们做好接战的准备?”

    “你……”诸葛信无言。

    王夫棠话中有几分道理,但北虏重兵有南下迹象,辽东就算不用主动出击,但至少得做好守卫城池,迎接北虏的准备,那么调用北直隶的民兵支援就大有必要,更何况辽东总督一直空缺,辽东众军群龙无首。

    几个尚书、军侯相互争吵个许久,也没个结果。

    沈瑞烦不胜烦,退了朝,便直奔文渊阁,请教老太傅。

    黄韬将几份详细的军情奏报一字不差的阅读了一遍,不禁长叹了一口气:“西南终究还是反了。”

    沈瑞坐下:“是馁阳伯最先发觉了贵州卫所将领有引兵哗变的迹象,在通知了地方总督等人后,他亲自赶往京城送信,不料半路遭遇贼人埋伏,身受重伤而亡,只有侄子活着到了南京。湖广守军得到军情后有所警觉,在大娄山南布置了一道防线,不料被叛军攻破。”

    “馁阳伯十年前平定过西南叛乱,不过那次叛乱是当地土族勾结山匪犯上作乱,情形虽没有此次严重,朝廷剿匪几年却束手无策,最后全靠他运筹帷幄才解了西南的危机。”黄韬紧紧捏着奏报,负手而立,长须随风而动,沟壑纵横的脸上的肌肉抽动了几下,“谁承想他在十年会因他费心平定的西南而死?天意弄人呐,神宗初年的将才至此竟空无一人。”

    沈瑞联想起以前的一些推断,竟有些吃惊:“这么说,馁阳伯就是崔应元的伯父崔绍游?原来的湖广总督,声名煊赫的银枪将?”

    “是。”黄韬轻轻地叹了一句,语气中包含惋惜。

    “老师,现在西南,陕西,辽东三地烽烟渐起,却无武将军侯主动请缨,你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黄韬快步走到案边,提笔草拟了一份名单。

    其实沈瑞对于镇守辽东的元帅,心里已有人选。历史上的这个人确实能力出众,镇守辽东不负众望,几次击退建虏,保住了辽东。

    黄韬将名单递到沈瑞手中,沈瑞定睛一看,那人的名字赫然在列,还特意被黄韬圈了出来。

    袁崇焕,镇守辽东的最佳人选的确是袁崇焕!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建虏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这份名单上的人若得启用,不敢说能够击退陕贵乱军,至少能在短时间内遏制住乱军作乱的势头。至于辽东危局,恐怕只有袁崇焕才应付得过来。名单上被我圈出的几个人,必须由陛下亲自去请其出山,剩下的传旨任命他们,让他们赶赴前线即可。”

    袁崇焕,王承恩,还有一个叫做“蒲良楼”的人。

    前两个沈瑞都听人说过,多多少少对他们有所了解,唯独对这位蒲良楼一无所知。

    既然他能名列其中,必然有过人之处,说不定是一位在江湖上叱咤风云的大佬。

    此人常年居住在东南高峰,雁荡山上,据黄韬说,这人的脾气不是很好,一言不合就送逐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