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八章 股市试水(2/2)
作者:北海一岛
    早期的股票经纪都是英国人,他们带着黑色高礼帽、身着灰色燕尾服、拄着精致文明棍,在当时香港还没铺上柏油路的街头讨价还价,撮合生意。目的就是为了把香港这个海盗横行、资源匮乏的蛮荒之地,变成开辟中国市场的桥头堡。

    那时香港股坛由英国资本把持,成交寡淡,上市公司也主要是怡和洋行、太古洋行等英资企业。这一时期的香港股票市场发展比较缓慢,远远落后于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魔都。

    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受战争影响,一批来自魔都及内地其他城市的企业纷纷来到香港上市,一方面是筹措资金发展业务,另一方面也是为当时内地不明朗的形式买份保险。他们带来了约五亿美元的资金,以及大量的先进设备、技术、廉价劳动力。

    内地资本力量涌入香港,使民间财富陡增,更加重要的则是内地移民改变了香港的社会结构,华人在经济上逐渐有实力与英资分庭抗礼。一些港内公司,如九龙货仓、屈臣氏、香港置地等日益壮大起来,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一九四九年上海交易所关闭,十里洋场开始沉寂,而东方之珠则开始闪耀光芒。

    蒸蒸日上的经济,和华人重视储蓄的传统,使得社会通胀居高不下,而举世震惊的大逃港,更是使香港迎来了人口爆炸。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香港小人物们不竭的动力,整个城市生机勃勃,发财的野心和欲望,写在了每一个香港人的脸上。

    一九六九年,香港名门子弟李福照与合作伙伴王启名等人,成立了第一家华人主导的证券交易所:远东会。致力于让更多华人参与到股票市场,向香港市民提供粤语交易、个人投资、降低交易佣金等诸多便利。

    积极革新的远东会在开业第一年,成交额就与香港交易所分庭抗礼,并很快成为香港成交额最高的交易所。后面陆续又有了金银会和九龙会两家交易所成立,香港股票市场迎来了四会并立时代。

    直到一九八六年三月底,四会正式合并,才有现在香港联合交易所。

    李亚东来到联交所后,走了进去,虽说眼下香港炒股的人,已经远不如以前那么多,但联交所的大厅里还是人满为患,四周的墙壁都特地装修过,木质柜台中镶嵌进那种“大屁股头”电脑,没有日后股票交易所里的那种大型LED交易屏幕,电脑上显示的内容也简单到粗鄙,总共就三行:股票代码和名称、进价、出价,K线图那样的东西显然是没有的。

    所以这个年代买股票的人,庄家们或许还会鼓捣一些内幕消息,而散户们,则基本全凭感觉、拼运气,科学的分析方法,几乎不存在。

    就一个字,干就行了。

    “先生,有看中哪只股票吗?”李亚东刚走到大厅中间的圆形办公区,就有一名戴黑框眼镜的工作人员,笑着出声询问。

    “暂时没有……”李亚东笑着摆手,“对了,你们这边开户需要什么手续?我是留学生,没有香港身份证。”

    眼镜工作人员示意无碍,“先生,只要能出示合法的身份证明,都可以办理开户。”

    “哦……”李亚东长出口气,说着,把自己的留学生证掏出来,递了过去。

    既然决定玩股票,首先自然得开个户,不然待会真要看中了那只股票,想买都买不了。股票市场瞬息万变,错过也就错过了。李亚东上辈子是个散户,他炒股的那几年行情不好,钱虽然没赚到,但历经磨难,总归学到了一些东西。

    股票玩的就是一个心惊胆战,特别是期货,有时候感觉来了,几分钟之内就能让你资产翻倍。

    当然,也有可能会让你倾家荡产。

    开户的过程很简单,几分钟时间也就搞定了。这时,李亚东才挤进人堆里,和其他股民一样,观察起大屁股头电脑上的行情变化。

    讲老实话,连个日K线图都没有,对于近期的港股行情又不了解,其实根本就看不出个所以然,只能全凭感觉。

    整个交易所里总共有几百只股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最后那些记忆中实在一点印象都没有股票,李亚东干脆也就懒得看了,将视线停留在类似于九龙仓这样的赫赫有名的几只大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