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四章 监察、财税与土改(2/2)
作者:笙箫剑客
    这让乾元很是挫败。

    乾元不是不知道改革政治体制的障碍,只是没想到,旧有势力会如此顽固,看得见、看不见的阻碍会如此之大。

    殊不知,这其实是很正常的。

    乾元捣鼓的这一套体系,已经不是简单的改换衙门机构设置的问题,而是在将封地从一个纯粹的文明型国度向现代国度转型。

    这当然没那么容易。

    在封地,以六司衙门为首的算是上层建筑,负责总览全局。

    府县两级衙门属于中层建筑,既是承上启下,也是各城池的中枢,属于封地最骨干的一部分。

    乡镇机构以及村落一级的自治体系,则属于下层建筑。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

    上层建筑算是搭建起来了,在乾元主导下运行顺畅,已经算是一个小朝廷;但是中层、下层建筑缺位,运行的不尽如人意。

    等于是头重脚轻。

    因此,回到招摇城之后,乾元就闷在屋子里苦苦思索,如何破解眼下的难题,将政治改制真正落到实处。

    只有如此,封地才能迸发出真正的活力。

    足足想了三天,乾元才总算整理出了一些头绪,总结起来,就是准备祭出监察、财税以及土改三柄利剑。

    乾元首先想到的就是效仿地球,在封地建立起一套监察体制。

    朝廷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而在封地,黑衣卫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监察百官的角色,只是有些不太光彩,而且一直受到都官司的抵制。

    兼且黑衣卫时常要执行乾元下达的情报侦查任务,精力有限,在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上未免疏漏。

    这才有了那么多的蛀虫。

    鉴于此,乾元准备一边约束黑衣卫的监察职责,一边在明处效仿御史台,建立起一套独立运行的监察体制。

    该体制应该有别于御史台,不仅是用来弹劾百官的,而是要监督各级衙门运行,比如是否将都护府制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还是阳奉阴违。

    仅凭吏部司的年终考核,是发现不了内里猫腻的。

    随着封地范围急剧扩张,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派系丛生,也确实到了建立监察体系的时候了。

    时机已然成熟。

    其次,是要建立起更加科学高效的财税制度,统一地方财政,攥紧封地的钱袋子,实行现代化的财税制度。

    以此,来实现对各级衙门的真正掌控。

    往后,郡府县三级财政收入要逐级按比例上缴,再由都护府重新分配,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宏观调控。

    各级衙门要实施预算制,不能任意挥霍财政。

    这等于掐住了各级衙门的半变脖子,让他们有所顾忌,再不敢对都护府的政令阳奉阴违,糊弄了事。

    没钱,可是什么事情都干不了。

    最后就是要在乡村实施土地改革,将土地使用权真正交给农民,而不是让那些士绅豪族霸占。

    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

    这一条是最难的,也是最要命的。但是真要执行下去,又是最能拉拢民心,获得封地百姓真心实意拥戴的。

    乾元还是决定碰一碰。

    好在禹余天既没有儒家制衡,又是高魔位面,领主权威远甚于地球古代,推行土改的阻力会小很多。

    这是其一。

    其二,随着各项新技术的引进以及工业化浪潮的兴起,封地财富组成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工商业渐渐凌驾在农业之上。

    那些世家通过商会,已经在分润工业化的利益,这个时候,乾元让他们在农业上做出一点让步,就不算咄咄逼人。

    算是打一棒子给个枣。

    而且,随着灵气复苏,灵田的作用将越发凸显,普通农田的价值相对的自然就会降低,不再那么惹眼。

    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土改,阻力又会小上很多。

    因此,乾元准备分阶段执行土改,先拿普通农田开刀,对灵田则暂时搁置。待普通农田的土改完成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看是否要进行下一阶段。

    说实话,普通农民把灵田攥在手里,对他们有害无益。有些东西,普通人还是不要去碰的为好。

    再多,乾元就没敢想。

    光是以上三条,真要执行下去,就不知道要闹出多大的风波来呢。如果不是今年无甚战事,乾元都不敢下这个决心。

    而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能借着顺畅的政务体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战争动员体系跟战争保障体系,让大军可安心对外征伐。

    说到底,还是为霸业服务。

    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