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周郎聊发少年狂(1/2)
作者:雪恋1988
    第1173章 周郎聊发少年狂

    随着凌操一声令下,堆放在河岸边缘,看起来像是筑桥材料,被绳索连接在一起的圆木被整排的推落水面,猛一下沉之后,旋即漂浮了起来。

    “儿郎们,随我来!”陈武一马当先的跳木筏,吼声如雷。

    只见他左手挽盾,右手持戟,站在制作粗糙的木筏,身形竟是稳如山岳。

    “杀!”东吴军士兵纷纷登木筏,前面有人拉着半截浮桥垂下来的绳头,后面有人划桨撑篙,竟是飞快的向前行进起来。

    更多的木筏被推下水,更多的士卒登筏而前,如同蚂蚁一般,攀在三座浮桥两侧,一眼看过去,仿佛河面凭空冒出了一座河心岛。

    “俗语说:北人骑马,南人擅舟,果然不虚。”看着东吴军以木筏渡河,如履平地的模样,李宣感慨非常,“不过他们是不是太急了?若是等浮桥再向前伸延出几十步,说不定还真能一口气冲过来。”

    徐庶沉吟不语,只是凝神观望,须臾,他突然脸色骤变,失声道:“不好!那木筏不是为了渡河之用,而是为了快速造桥!”

    ………………

    东吴军的确用了一种特别的方法在造桥。

    那些木筏是事先造好的桥身,在首尾处,都留下了铁制的搭扣或是木楔等机关,到了浮桥前端,只要将木筏的尾端一抬一挂,可以快速连接起来。

    这样造出来的浮桥,平稳性肯定是相当差的,一个浪头过来,整座浮桥都会变得七扭八歪的,寻常人别说在面走了,恐怕是站都站不稳当。

    不过,这样做的好处是造桥的速度百倍于前!

    不光是速度快,风险也小了很多。搭浮桥的民夫手无寸铁,身在水,想躲也没处躲,木筏的却都是精锐士卒!

    他们披坚持锐,在风头浪尖站得稳稳的,仿佛脚下的不是简陋的木筏,而是不惧风浪的楼船一般。

    他们熟练的操作着樯橹,木筏破开浊浪,飞速向前,浮桥随之向对岸迅速延伸,眨眨眼的工夫,已经将距离缩短至百余步!

    这是最擅水战的东吴军,在波翻浪涌之间,是他们最能大显身手的战场!

    ………………

    “放箭,放箭!拦住他们,砸断那几座桥!”鼓号声,唐军的军官们喊的声嘶力竭。

    除了高蓟城的三万守备军之外,还有从其他地方赶来助战各路人马,集结起来也有接近两万。

    不过,由于周瑜在渡河之前,一直来回机动,唐军方面始终无法将兵力集起来,只能在漫长的河岸线拉开。

    这是被动防御的坏处,算兵力更多,但得不到主动权,只能见招拆招,追在对方的身后疲于奔命。

    但不这么做也不行。若是失去灅水和沽水天险,单凭五万守备军团肯定没办法挡住报了破釜沉舟决心的三万东吴精锐。

    按照徐庶的想法,最佳的策略是将战事演变成一场消耗战,借助地利的优势,将敌军牢牢的挡在河对岸。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只能将战线拉开,他率领部分精锐部队随周瑜机动,其余的部队平均分布,等到决战之时,再行集结。

    这个策略算不多高明,只能说是规矩。不过,目前的形势而言,徐庶的确也没必要搞得太复杂。

    计谋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以弱胜强,创造迹,但弱势一方也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被敌人识破,没能算计到对方,自己要倒大霉了。

    徐庶的对策没有出彩的地方,但同样也没有明显的弱点。

    当然,表面看没弱点不代表没办法创造出弱点来,东吴军现在的兵突出,是要打个时间差,趁着唐军没有完成集结发动雷霆一击,进而达成突破。

    徐庶、李宣发现了敌人的目的,自然不敢怠慢。令旗招动,指挥所有远程部队向河面的浮桥发动猛攻。

    弩车和投石部队都不再追求齐射和最大杀伤,而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完成射击。

    箭矢和石块漫天飞舞,整个天都黑了下来!

    百斤的石弹,九尺长的包铁弩矢,再加各式羽箭,仿佛雨点般落下来,将大半个河面都覆盖住了。

    东吴军这边也不甘示弱,周瑜一声令下,残存的几十架弩车和投石车全力反击。
第1173章 周郎聊发少年狂(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