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6章 铁骑踪迹(2/2)
作者:雪恋1988
    赵云一听脸色更加凝重,问道:“这么说,冀州魏郡、兖州东郡的黄河段都已开河?”

    斥候回答道:“回将军,正是如此。”

    赵云心里一阵慌乱,半天没言语。过了一会儿,他走上前拍拍那位斥候的肩膀,说道:“你辛苦了,下去歇息吧。”

    吕布冲着身后的亲卫招招手,一个亲卫急忙从马背上的革囊里掏出地图铺在了地上。

    赵云半跪地上,用手指着地图说道:“如果冀州魏郡和兖州东郡的黄河段都已开河,那么集中在魏郡黎阳和兖州顿丘、卫国一带的黑山黄巾军将会在近期过河,与豫兖黄巾军会合,黄巾军北上冀州的时间很可能要提前。”

    吕布点点头,指着地图上的平原郡高唐城说道:“高唐城距离甘陵城一百五十里,距离界桥两百五十里。如果田楷和刘备的大军这两天就渡河的话,他们可以迅速支援公孙瓒。”

    接着他望望眉头紧锁的赵云,小声说道:“主公要想全歼公孙瓒和袁绍,难度实在太大。”

    赵云苦笑道:“天公不作美,人算不如天算啊。当务之急是马上告诉主公这个情况,战场形势发生突变,请主公及早应对。”

    高长恭和张辽飞速渡河而来。

    赵云把战场态势简单介绍了一下,说道:“主公已经派人送来急书,目前他和李靖的三万军队正在夕烽亭和公孙瓒的大军对峙,而袁绍的军队屯兵于距离夕烽亭六十里的临清亭。由于袁绍的军队既威胁到了公孙瓒大军的安全,又威胁到了甘陵城的安全,所以公孙瓒迟迟不敢发动进攻。三方大军随即陷入僵局。”

    “公孙瓒和袁绍的大军已经被大将军牢牢牵制。”赵云说道,“现在就等我们和徐达的大军实施两翼包抄。只要我们和徐达准时杀到甘陵城、贝丘和临清亭一线,合围即告完成。”

    张辽兴奋地挥手说道:“跟着主公打仗就是痛快。两年没有打仗了,一打就是二十多万人的大战。好啊,痛快。合围之后,我们先打谁?袁绍还是公孙瓒?”

    “先打袁绍。”赵云冷静地说道,“但现在情况有了变化。黄河开河了,田楷和刘备随时可以杀到战场,黄巾军也随时可以渡河北上。黄巾军的事我们可以暂时不考虑,短期内他们还不会过河北上,但田楷和刘备肯定会过河。所以我们最好分兵去阻击和迟滞他们的攻击速度,以确保大军有足够的时间全歼公孙瓒和袁绍。”

    “他们大概有多少人?”高长恭问道,“我们兵力有限,不能分兵太多,一旦耽误了主战场的全歼大计,罪责就大了。”

    “据主公得到的消息说,田楷和刘备当初是带着两万公孙军主力南下兖州的。”赵云接着把情况分析了一下。

    在赵云看来,公孙军经过两个多月连续不断地征伐,损耗肯定有,但不会太大。因为东光一战,公孙瓒几乎全歼了三十万黄巾军,这对黄巾军的震骇太大了。公孙军所到之处,黄巾军估计是望风而逃,根本不做抵抗。

    田楷和刘备占据兖州北部四郡后,可能还就地征募了一批黄巾军的俘虏。这样算起来,除掉青州驻防兵力,公孙军回援冀州的兵力应该超过两万。

    赵云说道:“也就是说,我们至少需要派出五千铁骑予以阻击。为了确保能够拦住,最好是派出一万以上的铁骑才行。”

    高长恭、吕布和张辽都没有说话。

    四人手里有两万四千铁骑,对付公孙瓒手上的一万铁骑倒是有极大的把握,但如果抽调一万铁骑去阻击敌人的援军,那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

    合围敌人之后,能不能迅速全歼敌人,战胜敌人,关键要看铁骑。如果铁骑和敌人打得两败俱伤,大军不但不能全歼敌人,还有可能被敌人突围而去。

    谁都不敢做这个决定,赵云也不敢,所以他请来了三人一起商量。

    “天德兄和云长兄的军队如今在什么位置?”张辽问道。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他们应该正在急赴清河国的路上。”赵云说道,“天德和二哥奉命打下邺城后,将以最快的速度东上清河国和我们会合。邺城距离清河国有四百多里,他们日夜兼程行军,大概在三到四天内到达。”

    “当然,前提是必须要在一到两天内拿下邺城。如果久攻不下,袁绍得到消息后必然要回援,他不会冒着丢失邺城的危险帮助公孙瓒攻击北疆军。袁绍一走,就剩下我们和公孙瓒两方一心一意的决战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我们兵力不足,无法彻底解决公孙瓒,而公孙瓒也因为自己后路被切断,粮草辎重无法得到补充,很快就会撤军。

    邺城攻不下,形势会变得非常严峻,所以能不能打下邺城,是这场大战的关键。

    “我不知道邺城是不是已经被天德和二哥他们拿下。”赵云忧心忡忡地说道,“我也不知道合围能否成功,所以我无法下定决心分兵。”

    四个人商议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决定暂不分兵。大军即刻向西攻击,拿下东武城后,立即去甘陵城和贝丘一带会合徐达和关羽。

    这时铁骑大军的行踪已经全部暴露。如果徐达和关羽的大军还没有赶到会合地点的话,那么合围全歼之计也就彻底失败了。所以,能不能分兵,何时分兵,还是等到会合徐达和关羽的步兵大军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