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一只蝴蝶(2/2)
作者:向晚非雪
    李承乾最终闹到这种程度,与其自身不争气有关,但与太宗皇帝教导无方也有一定关系,李承乾年幼时,太宗皇帝长年在外征战,导致儿子缺少父爱,是其堕落原因之一。

    李承乾长大后,看到他不务正业,胡作非为,太宗皇帝仅仅是简单地训斥教育,不是耐心细致地引导,而且慢慢疏远李承乾,也是促使其沿着错误道路越走越远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承乾被废为庶人之后,太宗皇帝面临重新选立太子的问题,按常理说,应该立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泰。

    太宗皇帝本人也比较看好李泰,李泰比李承乾小一岁,首先,他不像李承乾一样身体有残疾,他相貌英俊,仪表堂堂,举止大方,其次,他也不像李承乾一样胡作非为,不务正业,而是聪明好学,博学多才,行为端庄,在太宗皇帝看来,李泰是一个很好的接班人。

    然而,正当太宗皇帝要立李泰为太子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一是太宗皇帝身边的大臣对这一提议提出了反对,最典型的人物有长孙无忌和诸遂良,这两个人,是太宗皇帝仰仗的左膀右臂,也是未来太子当皇帝时的辅政大臣,对他们的意见,太宗皇帝不能不听。

    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的理由是:李泰虽然能力很强,但是心态狠,也很有手腕,如果他当太子,将来当了皇上,李承乾、李治等兄弟都会被其杀掉,不如立李治为太子,李治虽然能力不强,但与人为善,能保证诸位弟兄和睦相处。

    长孙无忌和诸遂良这一理由,等于点出了当年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悲剧,直指太宗皇帝的“心魔”。

    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他的“心魔”虽然在房玄龄等人的解释下有所消除,但兄弟相残,始终是他心头抹不掉的阴影,他不想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自然不能不考虑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的意见。

    二是关键时刻,李泰做出了一个自作聪明的举动,引起了太宗皇帝的超级反感,俗话说,心急喝不得热糊糊,李泰在争当太子这事儿上,显得太心急了,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有一天,他跑到弟弟李治那里,问他说:据我所知,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非常好,属于“铁哥们儿”,现在他脑袋被搬家了,你是否感到了寒意?

    李泰的意思非常明显,但思维也是非常简单,他本想警告李治,别和我争太子的位置,否则,当心比的脑袋。

    可是,没想到却起了相反的作用,李泰对李治说过这番话后,李治再见父亲太宗皇帝时,表现的唯唯诺诺,格外胆小的样子,太宗皇帝感到诧异,于是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时候,李治便把李泰对他说的话说了出来。

    太宗皇帝一听,当即警觉,这件事,让太宗皇帝意识到,李泰的确不可信,如果立他为太子,长孙无忌和诸遂良的预言真的会变成现实,这未免太可怕了。

    就这样,太宗皇帝改变了自己的主意,改立李治为太子。

    与李承乾和李泰相比,李治的确是个好人,但好人不一定能当好皇帝,太宗皇帝去世之后,他的确没有将自己的亲兄弟杀掉,但在治理国家上,也没有拿出什么良策和招术。

    太宗皇帝晚年,曾将自己执政期间的得失,写成了一本书,名曰《帝范》,并通过这本书,对李治进行如何当皇帝的系统教育。

    李治听得很认真,学得也很认真,但到了具体实践上,始终是南辕北辙。

    为什么?

    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在那里摆着,不是读几本书能管用的。

    李治当皇帝后,初期勤于政事,还表现出一定工作热情,但慢慢地,大权旁落到武则天手里,逐步变成了一个傀儡式人物,这是太宗皇帝当初选择他为太子的恶果。

    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李承乾的改变,导致丢掉了太子之位,进而让李治上位,最终,李唐的江山变成了武周。

    但是,现在随着薛琰这只小蝴蝶的出现,原本历史上应该发生的一些事情,注定是不会重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