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暴却不昏(1/1)
作者:向晚非雪
    杨广,一代英主!

    在李承乾的认知当中,这个两个词完全是不可能被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从记事开始,他所听到的,都是那些师傅们在说,前隋炀帝是如何的暴虐成性,如何的穷奢极欲,如何败坏了大隋江山。

    可如今,薛琰却说前隋炀帝当得起一代英主,这无疑是在李承乾的耳边响起了一道炸雷,让他好半天都回不过神来。

    柴令武已经被吓傻了,手不自觉的按在了剑柄上,或许在他的眼中,薛琰已经成了前隋余孽,是他这种大唐忠臣英杰,必须除之而后快的对象。

    薛琰也知道自己的言论过于惊世骇俗了,隋炀帝的形象,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的心中就是一个暴君的代名词,但是,放在后世,当抛开了那些成见之后,再来分析隋炀帝这个人物,相信只要秉承着一颗公正之心的人,对隋炀帝的评价,都会是一样的一一暴却不昏。

    在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一向都被人们视为与殷纣、夏桀齐名的暴君,而且他两世亡国,连守成都做不到,更被看做是秦二世胡亥、蜀后主刘禅那样的庸才。

    由于儒家一向唯胜者论,在修史之时,对这个前朝皇帝蓄意进行了丑化,无视治国的复杂,把亡国的责任全部都简单地推到杨广一个人的头上,让皇帝一个人去承担所有的历史责任,以致于大部分人都误认为,正是由于杨广昏庸糊涂、暴戾刚愎,才会把天下百姓逼得走投无路,却忽略了导致民不聊生和大隋覆亡的真正根源一一门阀之祸,才是改朝换代本质的推动力所在。

    其实在历史上,杨广很有才华,头脑精明,是个颇有进取心的帝王,在历朝君主中绝对属于贡献卓著者。

    杨广能文能武,上马领军,下马赋诗,也是一位综合素质非常高的帝王,对于治国,杨广曾有过相当恢宏的抱负,气魄之大不亚于历代雄主,而且许多抱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亲征打通丝绸之路等行为中,无不蕴涵着过人的创举和勇气,都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民生价值,这也充分证明了杨广是一位有为的君主,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享乐派。扳着指头历数中国的诸家帝王,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甚至把康熙、雍正这些满人皇帝都算上,以历史功绩而论,除了嬴政之外,也无一人能与“暴虐昏庸”的隋炀帝相提并论。

    然而,历史毕竟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杨广身死国灭,所以他的这些功绩和优点便都被恣意抹煞,之后历经多年,又被历史的迷雾重重遮盖,已然少有人知。

    如今留在大部分人心底的,不过是一个昏聩无能、荒淫暴虐的肮脏形象,就像李承乾就是这么认为的。

    而事实上,杨广是一位雄才大略,报负广远的帝王,在登基后修运河,复长城,立科举,强集权,去豪强,除后患,终其一生,曾为国为民推行了无数善政,更为国家和中原百姓立下过重大功绩。

    若论贡献之大,在历代皇帝中鲜有能比肩者,纵观华夏历史,唯有名声同样不佳的始皇帝方可比拟。

    杨广在继位之后,巡视边塞,开拓疆土,打通了西域的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的繁盛一时与他密不可分。

    同时,杨广对隋初的经济、文化、民生均有重大贡献,一生中推行了许多有利于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善政。

    在军事方面,杨广在即位前,就曾参与过对突厥和契丹的战事,皆大有所获,大业五年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扩疆五万里,还先后征服了南越、流求,迫降东.突厥,一时四夷慑服,均思与中原修好。

    即位之后,更是创下了“地广三代,威振八方,单于顿颡,越裳重泽”的辉煌局面,在一系列开疆扩土的行动中,隋炀帝率先建立了“过于秦汉”的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一时一派明君盛世景象,连对后世杨广成见很深的司马光也不得不在《资治通鉴》中承认:“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当然,历史都是具有双面性的,杨广一生固然为国为民做出了很多重大贡献,曾一度展现出一代英主、千古明君之气象,但由于门阀体制的桎梏和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到了治政的晚期,竟然走上了昏聩怠政的道路,令无数曾经钦佩景仰他的臣民大失所望。

    虽然大隋最终的崩塌是无数人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归罪于炀帝一人,但作为帝国的最高决策者,对于大隋的亡国,以及百姓在战乱中的流离失所,尸骨遍地,杨广显然都难辞其咎,毫无疑问应该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杨广为人喜欢摆谱,好面子,爱搞排场,是一个奢靡浪费,崇尚浮华,挥霍无度的帝王,大隋朝连续三次伐高句丽无果,已然丧尽了威信,但到了这种时刻,他还不知道善待百姓,反而听信一些书生之言,大造宫室以示太平。

    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的观文殿刚刚落成,就又建了仪鸾殿,并紧跟着下旨修建南方行宫,计十六座,极尽奢华。

    建造显仁宫时,杨广遣人大力搜罗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又下令各地贡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又将被杨玄感放火烧毁的龙舟重新修葺,比原来的更加富丽堂皇。还在东都西郊修造西苑,方圆达二百里,耗资极其巨大。

    当然,在历代君主中,如杨广般大建宫室者比比皆是,倒也并非杨广一人如此。杨广固然奢靡,但在帝王中也不过中等,仅仅指责他挥霍无度,却对其他奢侈浪费更甚的君王视若不见是不公正地。

    便是号称千古明君的太宗皇帝也绝不是俭省之君,他大修宫殿,宫中多用金玉装饰,靡费颇大,私造宫殿的数量规模更是隋炀帝的数倍。

    不过太宗皇帝运气好,他抢到手的新帝国正朝气蓬勃,大建宫室时天下太平,所以并无逼反百姓之忧。而杨广在天下已乱后,仍然不改奢靡,就不免失了审时度势之明。

    杨广生性贪慕虚荣,每当其它国家的人前来朝拜,他便会产生一种极强的满足快感,所以在亲自远征打通丝绸之路后,他便急急邀请塞外诸胡到中原来游玩朝见。

    为了在周边国家、部族面前充门面,炫耀大隋的富足,他还命令西域商人所过郡县必须殷勤招待,沿途白吃白住,饭店酒肆不准收取分文,令沿途百姓不堪其扰。

    为了向外族炫示豪富,杨广下令将洛阳的店铺都用帷帐装饰,把彩帛缠在树上,结果西域人看后反而觉得不解:“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大隋和西域商人的贸易原本应该是双方互利地,但隋炀帝所做的却是赔本的买卖,让西域商人们免费吃饭,免费住宿,走时还给予很多的赏赐,用巨额国财换取自己大方仁厚的虚名,最终面子是赚足了,钱也赔老了。

    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朝贡式贸易,小国前来朝拜,藉此从中华得到大量的金珠赏赐和急需物资,而中原帝王则得到万国来朝的荣耀。

    杨广的朝贡式贸易使国家耗费了巨额钱财,百姓也因此负担大增,在丝绸之路打通后,本应给百姓带来极大好处,可在短期内却反而给百姓带来了负担。

    隋文帝交到隋炀帝手中的大隋朝虽然号称富庶,但却只是国家储备富足,与汉代文景时期藏富于民不同,富得并不扎实。

    即使在三征高句丽之前,隋朝百姓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底层百姓的日子十分清苦,缺吃少穿,所以杨广这种借贸易之名炫耀自己文治武功,慷百姓之慨的做法,难免让人们心里都不舒服。

    牺牲自家百姓的利益,去博取外人的几句称赞,这充分暴露出杨广不知爱惜百姓的特点。他是一位极富进取心的有为君主,却绝非一个体恤民间疾苦的帝王,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过失,也是促成隋末乱局的重要根源之一。

    正是因为杨广生具行事任性,不恤百姓的性格,才会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压根儿不管百姓们能否承受,而其他庙堂重臣高高在上,也不会在乎底层百姓的死活,所以隋廷征发、聚敛无度,最终逼反了不计其数的老实百姓。

    在三次征辽的过程中,隋炀帝先后征用了三百多万民夫,很多人活活累死病死在路边,全国大量地方出现男丁不足的现象,不得不靠妇女和老人来从事生产。

    一征高句丽失败后,他在国力尚未恢复前就发动第二、第三次征辽战争,逼反了无数百姓,一个能顾惜子民死活的帝王不会像杨广这么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