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用人之道(2/2)
作者:向晚非雪

    当马周迟迟未到时,他又“四度遣使催促”,显示了他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布衣人,是何等的思贤若渴。

    接见交谈后,深为满意,马上受官门下省,最后累官至中书令,马周的发迹可谓奇矣,他既无裙带关系可资攀附,又无资荫关系可籍恩赐,全由太宗皇帝求贤心切,慧眼识英,才发现了一代奇才。

    若无太宗皇帝自任伯乐,像马周这匹良骥也就湮没无闻。

    后世欧阳修对此议论道:“周之于太宗,顾不异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对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

    粗粗一看,似乎马周发迹很偶然,然仔细推敲,由于马周有“王佐之才”,适逢“伯乐”太宗皇帝,故马周能鲤鱼跃龙门有其必然性。

    最后,有容人之量,太宗皇帝在位,时常有大臣秉理直谏,而太宗皇帝却常能接受各种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也不偏听偏信,当然纳谏之后,执行不执行放在一边,可就算是作秀,历史上也确实没有几个皇帝能够做到他这地步的。

    太宗皇帝不但以他高瞻远瞩的武功谋略打下了江山,留下了“浅水原大战”、“虎牢关大战”等经典战例,而且他在治国用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开创了万世景仰的“贞观盛世”。

    这巨大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卓越的人才观和积极的用人策略分不开的,可以这么说,若没有太宗皇帝的知人善任,就不会有大唐二百九十年的帝业,就不会出现空前繁荣的“贞观之治”。

    太宗皇帝的用人之道,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其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可忽视。

    太宗皇帝即位之初,百废待举,为了克服政治上、经济上的种种困难,一个突出的任务就是要有大批的人才,以适应天下大治的需要。

    而全国统一,疆域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比较宽广,这也为太宗皇帝不拘一格的用人政策提供了可能性。

    历史的条件为太宗皇帝提供了卓越用人的可能性,而其雄才大略的品质,虚怀若谷胸襟,则是其个人因素对历史的积极影响。

    这两方面造就了太宗皇帝卓越的人才观和善用贤才的用人之道,难怪后世有人说:“所谓贞观之治,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任贤致治。”

    终贞观一朝,人才济济,这些人才为“贞观之治”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最终为大唐两百九十年的基业奠下基础。

    纵观历史上那些在史书之上留下过笔墨的记载,太宗皇帝就应当是一个慧眼如炬,且知人善任的伯乐,怎地对待薛琰,反倒显得刻薄了些。

    按照薛琰的想法,自家这活字印刷术就算是不能换来一个六部主官的位子,怎地也应当五品起,一品封顶啊!

    当然,太宗皇帝要是封他个大唐皇家科学院的院正之位,薛琰也会欣然接受。

    可是,一个小小的尚承奉御是什么意思啊!?

    不等价交换,太宗皇帝这是憋着要做黑心商人是怎么的?

    这还是历史上那个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太宗皇帝吗?

    而且,太宗皇帝能够疑人不用,重用降将尉迟敬德,曾想着要置他于死地的魏征,却在登基之后,极力打压薛贾。

    难道太宗皇帝和薛家人有仇,或者是八字相克?

    薛琰想不明白,最终也只好归纳为,太宗皇帝瞧薛家人不顺眼。

    薛琰这边绞尽脑汁的琢磨着李唐皇室和薛家的八字问题,太极宫内,太宗皇帝也同样在对如何让薛琰这个人才做到人尽其用,费着心思。

    太宗皇帝能够从降将之中,发现尉迟敬德这个大将之才,能够在隐太子的同党之中,发掘魏征这个治国之才,自然也能通过这活字印刷之法,看出薛琰是个人才,而且还是大才。

    可是在如何对待薛琰的问题上,太宗皇帝却偏偏没有像以往那样,发现了人才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加以重用,反倒是有些打压的想法。

    至于原因,薛琰实在是太年轻了,如今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倘若这个时候就破格重用的话,今后怎么办?

    之前是新解“君子远庖厨”,而后是对隋炀帝的褒扬,现在又是活字印刷术,太宗皇帝皇帝目光如炬,虽然薛琰所做的,除了这活字印刷术之外,其余的,都不过是小事,但是透过这些小事,太宗皇帝可以清楚地看到,薛琰分明就是一个有才学,有胆量,且机敏聪慧之人,这样的人,用的好了,是社稷之福,倘若用不好~~~~~~~

    太宗皇帝甚至在想,如果有朝一日他不在了,身为继承人的李承乾能否压制得住这样一个人才。

    对待薛琰,用,现在还为时尚早,可倘若弃之不用,又未免可惜。

    太宗皇帝左思右想之下,才颁下圣旨,封了薛琰一个不着调的小官职,先给他套上笼头,至于该怎么收复这匹有着千里驹资质的儿马,还是留待日后再想办法好了。

    至于,该在什么时候用薛琰,太宗皇帝更希望能够将这个人才留给自己的继承人,比如李承乾。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太宗皇帝也曾做过,在他选定了李治作为继承人之后,就立刻下旨贬谪了李世绩,原因就是徐世绩是大才,太宗皇帝担心李治将来继位之后,因为对李世绩没有恩德,压服不了这个大才,因此,故意打压李世绩,好让李治登基之后,再做人情。

    如果薛琰知道,太宗皇帝居然怀着这样的心思,肯定会吓得立刻杨帆海外,历史上,但凡被皇帝猜忌过的人,更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淮阴侯韩信?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刘伯温?一个被骗进宫里杀了,一个在乡下家中不明不白的死了。

    薛琰是绝对不愿意做那个莫名其妙被君主猜忌,然后再莫名其妙丢了性命的倒霉鬼。

    虽然说不招人忌是庸才,可是和性命相比,一个庸才的名头,薛琰还是更愿意坦然接受的。

    只可惜,薛琰并不知道这些,此刻,依然在家中费尽心思的琢磨着发财大计,指望着太宗皇帝给予更多的补偿,那绝对是想瞎了心,和皇家讲道理,那更是痴心妄想,想要改善自家生活质量,充盈自家的小金库,必须另外想办法了。

    “秋纹!”

    薛琰猛地推开书房的门,大喊了一声,将侯在门外的秋纹,紫玉都吓了一跳。

    没等秋纹反应过来,薛琰便将一张纸递到了她的面前,道:“按照上面所书,尽快让人买来,我有大用!”

    秋纹木然的接过,看着上面只是简单的写了几种东西的名称,其中有那么几种,秋纹记得好像是炼丹用的,难道自家少爷看破了红尘,想要出家做道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