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兰亭序(2/2)
作者:向晚非雪
    当太宗皇帝闻言《兰亭序》在辨才和尚处,兴奋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太宗皇帝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序》。

    萧翼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与辨才和尚相谈甚欢,待两人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道:“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

    萧翼不动声色的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序》真迹。

    萧翼故言不信,说此帖早已轶失,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呢。

    辨才见其甚疑,一时起兴,就从屋梁洞内取出兰亭真迹予萧翼赏鉴。

    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太宗“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太宗皇帝高兴得不得了,而辨才因受此事的刺激积忧成疾,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了。

    可见,李家父子巧取豪夺是有先例的!

    太宗皇帝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太子李承乾及诸位王子和近臣。

    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临本传世。

    薛琰在后世欣赏过得就是虞世南的临本,在所有的临本当中,也只有虞世南得王羲之书法的精髓。

    薛琰前世也是爱好书法之人,对华夏历代书法名家的笔体都多有研究,王羲之作为“书圣”,自然也是薛琰研究的对象。

    薛琰结合了历朝历代诸多书法名家《兰亭序》的临本,以及王羲之传世不多的真迹,多加研究,他所临的《兰亭序》论笔体,论笔风,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书房中挂着的,是薛琰重生之后,闲来无事临的,又故意做了旧,难怪李承乾会以为这是王羲之的珍品。

    不过对这份临本,薛琰却并不满意,和前世相比,火候上差了不少,关键是他现在的年纪小,腕力不足。

    李承乾如此吃惊,显然也是见过《兰亭序》珍品的,至于薛琰提到“辩才”时,面红耳赤,估计是因为,他对自家老爹那巧取豪夺的前科也感觉很是不好意思。

    “子玉兄!此言当真?”

    薛琰见李承乾不信,也不言语,当即取来一卷纸,铺在书案上,取了一只狼毫,蘸饱了墨,略加思索,便在白纸上挥洒起来。

    薛琰一动笔,李承乾就楞住了,太宗皇帝喜好王羲之的书房,作为太子,当然上行下效,李承乾本人在书法上的造诣也相当不俗,他一眼就能看出,薛琰在书法上的功力,显然不是他能够相比的。

    李承乾原以为自己的书法就算还没到登堂入室的地步,可至少也算得上不俗了,可是和薛琰这么一比,他写的字也就讲究能看而已。

    薛琰在前世将这《兰亭序》不知道临摹了多少遍,只片刻的功夫,整篇《兰亭序》的324字便跃然纸上。

    事实就摆在眼前,李承乾也不得不信了,再看看薛琰,他这个当朝皇太子,居然没来由的一阵自卑,因为和薛琰相比,他处处都没有拿得出手的地方。

    再去看墙上挂着的那一幅字,李承乾才看出,这一幅的确是赝品,《兰亭序》的珍品自从到了太宗皇帝的手中,便加盖了太宗皇帝的私人印章,这上面虽然也有不少前人的印章,做的极像,唯独少了太宗皇帝的那一枚。

    “子玉兄!墙上挂着的那一副,不知能不能送给小弟!?”犹豫了半晌,李承乾终究还是忍不住提出了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