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长孙狐狸(1/2)
作者:向晚非雪
    一整套制作海盐的工艺流程,再搭进去一顿饭,总算是把这对天底下最尊贵,也是最无良的父子俩给送走了,薛琰在送客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脸都要笑木了,一直到太宗皇帝骑着马走远了,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压力瞬间消失。

    回到书房,将自己关在里面,还在暗暗地想,要不干脆移民算了!

    太宗皇帝去了武阳郡公府,这个消息在第一时间就传到了长孙无忌的耳朵里,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这位当朝的国舅爷不禁眉头紧索,同样将自己关在书房之中,细细的思索着,这件事会带来的影响。

    必须要说的是,长孙无忌作为一名政治家,绝对是需要薛琰仰望的,他能从一件小事当中分析出很多事情,比如太宗皇帝父子两个突然驾临武阳郡公府,这件事看似和他没有任何关系,可是却也让他感觉到了些许不安。

    要说,朝中有幸能得太宗皇帝亲临府上的大臣,也有不少,此前,听到类似的消息,长孙无忌都不会放在心上,唯独这一次,因为薛琰和太子李承乾的关系,太亲近了,甚至都要超过了他这个亲娘舅。

    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如果想要通过影响一国储君,进而影响到朝局的话,那实在是太容易了。

    长孙无忌从来都不认为薛琰是个没有野心的,尽管他从未见过薛琰,但是听说到的那些,已经让他感觉到了薛琰这个人,不简单。

    该怎么做,才能将这个有可能在将来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打压下去,已经成为了长孙无忌的一桩心事。

    在原本的历史上,长孙无忌就是个精于算计的人,贞观之治在华夏的历史上可谓是经典的治世范本,为后世帝王所敬仰。

    贞观局面的开创是以太宗皇帝为核心,但是那一批大臣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贞观一朝可谓人才济济,出现了一大批以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魏征等为代表的治世名臣。

    仅太宗皇帝后来在凌烟阁图像旌表的功勋卓著者就有二十四位,长孙无忌能够被列在首功之位,并非因他是当朝国舅。

    就才能而论,长孙无忌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不算特别突出,却在太宗朝集权、宠于一身,炙手可热,在高宗朝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史书记载,长孙无忌自幼喜好学习,博通文史,性情通达机敏,富于谋略,长孙无忌与太宗皇帝为布衣之交,更兼有郎舅之亲这层特殊关系。

    李渊晋阳起兵后,长孙无忌就跟随太宗皇帝征讨有功,唐廷建立后,长孙无忌累擢兵部郎中,封上党县公。

    在此期间,长孙无忌政治上并不显赫,他为太宗皇帝所倚重,主要就是得益于他善于谋划,算计,在太宗皇帝争夺皇权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大唐帝国建立后,最高权利集团发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争夺皇位继承权。

    随着太宗皇帝与兄弟矛盾的激化,长孙无忌非常精明的率秦王府旧属“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

    在得知李建成决定向太宗皇帝动手的消息后,又是长孙无忌“劝世民先事图之”。

    长孙无忌以心腹的特殊地位充分施展了他的才干,他在太宗皇帝授意之下,把外贬的房玄龄、杜如晦秘密接回秦王府为太宗皇帝出谋划策。

    武德九年,太宗皇帝率长孙无忌等人“伏兵于玄武门”,杀死建成、元吉,是为“玄武门之变”。由此,长孙无忌备受太宗恩宠,也奠定了他在唐初权臣贵戚的地位。

    在当时的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太宗皇帝要先发制人,显然是需要勇气的,那个时候的长孙无忌就像是一个赌徒,他将所有的筹码,都押在了太宗皇帝一个人的身上,希望借此,赚取长孙一门的显赫,虽然最终他赢了,可是这期间的惊险,只有亲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太宗皇帝即位,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太宗皇帝曾多次预授予他宰相,长孙皇后借外戚干政,霍乱朝野的事例加以劝诫,太宗皇帝依然固持己见授予他左仆射。

    长孙无忌性情谨慎,善于避嫌,多次推辞,最终被拜为司空,能够放弃即将到手的权利,地位,同样是需要勇气的,长孙无忌精于算计,他非常清楚当时自己的处境,能够果断放弃,以退为进,这绝对需要大智慧,大勇气。

    后来,有人曾密奏太宗皇帝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不利于国,太宗皇帝亲自拿这封密疏给长孙无忌观瞧,表示自己对他实无疑虑。

    太宗皇帝进行祭祀礼,还下命功臣裴寂与长孙无忌两人和他一起同立于皇帝专用的巨大御车上,宠遇莫比。

    贞观十七年,太宗皇帝又命在凌烟阁图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并下诏褒崇,可见,长孙无忌在贞观一朝的诸大臣中,受恩宠之重,的确无出其右者。

    如此信任,恩遇,显然就是长孙无忌所有投注赢来的,这等精明的算计,一般人岂能做得到。

    长孙无忌在贞观朝,自己谨慎,加之长孙皇后的敦促,虽处于重位,但却谨慎避嫌,在太宗朝复杂的订立储位的过程中,长孙无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告谋反,被废为庶人,依据皇位继承法,最有资格作太子的是长孙皇后所生的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

    魏王李泰好文学,深得太宗皇帝宠爱,太宗皇帝曾面许立为太子,晋王李治暗弱,不为太宗所喜。

    最终,太宗皇帝在长孙无忌的推动下选择了晋王李治,太宗对于选择储君左右摇摆不定,当时诸多朝臣都拥立魏王李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拥立李治。

    太宗由于看中长孙无忌的身份和影响,以及他在关陇集团中的地位,唐朝建立的一个很大的基础就是关陇集团,出于对朝廷派别的利益分配和未来政治的权衡,太宗皇帝不得不慎重考虑长孙无忌的意见,最终只好立李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选择李治为太子并不是为了政治利益的考量,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自身的发展需求。

    李治暗弱,易于把控,自身的地位和权势可以得到保全,李泰有权术和计谋,自己很可能被边缘化。

    很显然,这又是长孙无忌的一次投注,估计他也看出来了,太宗皇帝时日无多,为了让长孙一门继续显赫下去,他必须再一次将手上的筹码全部押下去,押在易于控制的李治身上,能够赚到的显然要多过李泰。

    果然,高宗即位后,“以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长孙无忌可谓位极人臣。

    永徽年间,高宗将政事尽托长孙无忌,可以说,当时的大唐帝国,实际执政的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在稳定政局的同时,极力推行膨胀关陇集团势力的政策,从高宗即位至武氏立后的六年间,新任宰相凡六人,其中五人均出自关陇集团。
第七十一章 长孙狐狸(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