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皇帝来串门(2/2)
作者:向晚非雪
    薛琰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说出一个人来:“您看张玄素怎么样?”

    这张玄素可是以为牛人,初仕于隋朝,为景城县户曹,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建德攻陷景城,将张玄素逮捕,准备杀死。

    这时城中有千余人请求代他而死,并对窦建德说:“此人清慎若是,今倘杀之,乃无天也。”

    窦建德听后命人给张玄素松绑,并封他为治书侍御史,但张玄素以隋臣自居,却封不受,后张玄素听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才接受窦建德委任,为黄门侍郎。

    再后来,唐灭窦建德,张玄素归唐,被授为景城都督录事参军。

    武德皇帝皇帝久闻张玄素的名字,特意召见张玄素,向他征询为政之道,张玄素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而君主亲理玫务,口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即不好办,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断十件事,往往口理万机,这样日积月累错误就积存多了,而错误多了国家就要灭亡的。

    所以张玄素建议武德皇帝要广用贤良,使各官吏奉职守法,并能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就会成为一个尧舜也无法相比的君主。

    武德皇帝很欣赏张玄素的这番议论,于是提升他为侍御史,不久又迁给事中,任命他担任隐太子李建成的老师。

    玄武门之变后,张玄素一直闲居在家里,太宗皇帝一听他的名字,立即摇起了头:“他把隐太子教成那个样子,身上能有什么本事?”

    薛琰给太宗皇帝满上一杯酒,然后说道:“要想成为好大夫,不治死几个人行吗?当今天下,教废过一个太子的老师可仅此一人啊!”

    薛琰借医道阐释育人之道,让太宗皇帝听了颇觉有理,可是却又下不了决心,薛琰说的是没错,可是谁知道张玄素会不会把李承乾也给教废了啊!

    薛琰之所以推荐张玄素,是因为他知道这人可是真材实料的,不但秉性中直,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在施政方面颇有见解,于志宁,褚遂良那样的大儒只能在德行上教导李承乾,而张玄素却能教给李承乾如何做好一个太子。

    历史上,太宗皇帝也正是因为张玄素为人忠直,且颇有见识,迁他为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让他去辅佐太子李承乾。

    时太子李承乾游玩不学,张玄素任职东宫后,屡次上书谏劝他,张玄素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苟违天道.人神同弃,慎终如始,犹惧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

    但李承乾因为脚疾,心灰意冷,全然不纳,继续游玩如故。

    贞观十三年,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李承乾,应该“学文以饰其表”,不可“骑射数游,酣歌戏玩,苟悦耳目,终秽心神。”

    太子李承乾照样又不纳。

    太宗皇帝却因张玄素对太子李承乾多次进谏,于是在贞观十四年,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手。

    但太子李承乾劣性不改,一度又游宴深宫,久不见宾客,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以国事为重,引见宫臣,“广置群僚,以辅睿德。”

    张玄素一再进谏,最终引起了李承乾的讨厌,于是派人暗杀他,使他几乎送命,但他并不引以为训,仍劝谏不止。

    李承乾不知改悔,恶行日盛,终于被太宗皇帝黜废,张玄素也因为是东宫官员,被牵连免职。

    虽然历史上,张玄素对李承乾的教导并不成功,但是薛琰知道,那并不是张玄素的错,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只可惜,李承乾实在是朽木不可雕。

    但是如今,薛琰觉得有了自己的时时规劝,再加上张玄素的教导,李承乾未必不能改变历史上最终被废的命运。

    但是,在历史上十分器重张玄素的太宗皇帝却犹豫了,道:“这件事暂且不说,薛琰,你来说说,这次太仓的事,朕该如何处理,如今有人兴风作浪,打算以这件事为引子,引出太子,你与太子为友,岂能坐视不理!”

    薛琰可没想到太宗皇帝居然会和他说起这件事,忙道:“此乃国家大事,薛琰年幼识浅,不敢妄言!”

    太宗皇帝闻言,笑道:“你又何必妄自菲薄,你连朕和长孙无忌都敢算计,还有什么是你不敢的!”

    薛琰连忙想要否认。

    太宗皇帝又道:“丽质可是都和朕说了,你交给她那个锦囊的时候,曾对她说过,这个锦囊只有在太子穷途末路,且长孙无忌在的时候,才能拿出来,怎的?你还要否认吗?”

    薛琰心中叫苦,他记得将那个锦囊交给长乐公主的时候,可是曾千叮咛,万嘱咐,他的交代万万不能对别人说的,谁知道小毛丫头,一转脸就把他给出卖了。

    “微臣惶恐!”

    见薛琰一副低眉顺眼的模样,太宗皇帝心中大快,道:“行了!你也别藏着掖着的了,你来说说看,这件事,朕该怎么处理!说的不对,朕也不会怪罪你!”

    太宗皇帝都这么说了,薛琰自然不能继续端着了,这件事,他已经看的十分明白了,太宗皇帝分明是站在李承乾这一边的,虽然心中对李承乾不免失望,但是对自己的嫡长子,太宗皇帝依然满是期待。

    “圣上!微臣以为,这件事只有快刀斩乱麻才好,拖的时间越久,就越会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机会,一旦太子储位动荡,势必引得朝野不宁,恐非社稷之福,望圣上三思!”

    太宗皇帝点点头,他也正是这么想的,现在关在天牢之中的,一个太仓令,一个柴令武,只有尽快结案,才能断了某些人的念想,可是该怎么处理这二人,又该派谁去调查此案,才能彻底平息,太宗皇帝一时间还拿不定主意。

    “你觉得朕该派谁去调查此案,才能尽快的平息这件事呢?”太宗皇帝话一出口,自己都愣住了,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事,自己怎么会想着去征求薛琰的意见。

    要知道,薛琰虽然有些歪才,且头脑灵醒,可终归是个少年郎。

    可谁知道,薛琰居然连想都没想,张口便道:“秘书监岑文本!”

    太宗皇帝一愣,岑文本!

    太宗皇帝当然知道岑文本是蜀王李恪一党的,若是让他来审查此案的话,无论结果如何,那些人都没了脾气,而且最重要的是,岑文本足够聪明,也最能揣测圣意,这样一个聪明人肯定明白自己的意思,到时候,快刀斩乱麻,将这件事终结,任何人都没得话说。

    不过薛琰推荐岑文本,难道他知道岑文本是蜀王李恪一党?

    “薛琰!你是如何知道的!?”太宗皇帝下意识的问了一句。

    薛琰熟读唐史,自然知道的一清二楚,但是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卖弄,赶紧装傻充愣道:“知道什么?圣上是问微臣是如何知道岑文本大人的吗?难道岑文本大人名声不显?”

    太宗皇帝闻言,自嘲的一笑,一个小小少年,如何知道那么多事,想来是知道岑文本的名气和才气,这才随口推荐的,不过薛琰这一提醒,都是解决了一个困扰了太宗皇帝多日的麻烦事。

    君臣二人又闲聊了几句,太宗皇帝便回宫了,回宫之后,立刻宣布,由秘书监岑文本负责处理太子千牛卫军哗变的善后事宜。

    过了两日天,岑文本上奏,他已查清,哗变是太仓令玩忽职守所致,太仓中的两个仓廒遭到雨淋,他居然没有发现,致使霉米流入营中,这才引起了太子千牛卫军因士卒吃了霉米身亡,愤怒之下发生了哗变。

    岑文本以渎职的罪名,请求太宗皇帝将太仓令革职流放三千里,岑文本在奏章中还说,此次哗变发生后,几位大将统领大军从北苑及时赶回,护驾有功,应予旌表,至于太子千牛卫军郎将柴令武,恪尽职守,奋勇阻挡乱兵,应予以厚赏。

    太宗皇帝接到奏折之后,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批复,虽然太子千牛卫军出了点乱子,但只死了几个人,几个时辰就平息下去了,各军闻警即动,行动迅捷,说明几年来禁卫军兵练得好,将选得对,对这些功臣的封赏轻了,应再各升一级。

    柴令武在这件事情当中,表现的十分英勇,是为将者的楷模,特封他为平原侯,调任泾州,到他老子柴绍麾下戍边去了,明为升迁,实则是惩罚,惩罚他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给太子李承乾出馊主意。

    接着,太宗皇帝又下了一道谕令,以调左屯翊府中郎将郑仁泰为绥州都督,程怀亮出任新的左屯卫翊府中郎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