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徐光启!(1/2)
作者:纸花船
    这章写的有点像论文了……着实浪费了不少脑细胞。。。

    今天是中元节,在小船的老家,这是一年中仅次于过年的大节日,要祭祀先祖,上坟烧香。

    可惜,小船夫人出差了,孩子在老家父母那里,只有小船冰冷的面对着外面湿漉漉的小雨……

    跪求正版请阅支持,小船跪谢!

    ~~~~~~

    徐光启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他的技术性,他的性,他的开拓性,在后世时,早有定论,已经形成了共识。

    只不过,却是少有人知道的是,徐光启在官场,也是春风得意,正儿八经的‘科班及第’出身。

    甚至,魏公公为了笼络他,一度开出了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的高官。

    可惜,徐光启看不上老魏,没有接下这个高官,便被令回到老家上海,‘冠带闲住’。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但在很大程度上,这不过只是文人的矜持而已。

    自古便有先贤言:“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身为读书人,饱读圣贤之书,寒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谁又不想光宗耀祖、光耀门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惜,或许是历史对人类开的玩笑。

    搞技术的、搞艺术的,也包括搞思想的,很多大能、大贤者,甚至,可以称之为‘先知’的一帮人,在他们生前,并没有得到他们应该享有的待遇,反倒是穷困潦倒,食不果腹。

    甚至,很多人,为了追求,为了理想,直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即便这般,也往往是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之后,才会得到平反。

    像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虽然官场失意,但在李唐开明的大风气之下,他们的才华,他们在上的成就,却是得到公认的,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但像是‘日心说’、梵高、也包括大名鼎鼎的‘红楼梦’,他们的境遇,可就令人扼腕叹息了。

    而徐光启,却是在这里面,‘玩的非常溜的’。

    再直白一点,他是个明白人。

    在时机合适时,他纵横宦海,一展才学抱负,哪怕困难重重,很难实现,但他依然有资格、有资本去试。

    而在形势混沌之时,他却又能避过风口浪尖,回到家里,钻研学问,著书立说。

    在赵宋时,也曾有一位玩的非常溜的大员,曾言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当然,华夏的传统文人阶层,最深刻的座右铭,还是孟子这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在前往上海的路途中,李元庆也在仔细思量。

    摄于文化层次水平的差异,李元庆对徐光启的生平,或者说思想,了解的并不够多,或者说,很难了解。

    不过,以李元庆此时的能量,搞清徐光启的‘简历’,不过只是随手拈来。

    根据陈闯‘三号仓库’方面的情报。

    徐光启是松江府上海县的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自幼读书,二十岁中秀才,三十六岁中举人,等到万历三十二年,他真正科举及第、攀上进士宝座的时候,已经整整四十三岁。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徐光启这一生,也并非算是一帆风顺,春风得意。

    这或许也是他着重研究农学、辅之研究数学,这种最实用学科的关键所在。

    因为他前半生并不如意,历经磨难,所以才会‘更接地气’。

    但观徐光启能精明的避开、此时阉党与东林的‘刺刀见红’,这又说明,这人很‘油腻’,眼光非常高明,是个真正的明白人。

    加之,之前长生岛种植地瓜之事,徐光启对李元庆帮助很大,李元庆也非常期待,能与这位传说中的‘阁老’级人物,好好聊一聊。

    一路快马加鞭,赶到上海县城时,已经到了傍晚。

    有亲兵早就提前快马赶来,对徐府这边做了汇报,徐光启也非常给李元庆面子,在四个城门,都有家仆守候,迎接李元庆一行。

    被家仆引领着来到徐府门口时,徐府中门大开,徐光启正一身青布袍,笑眯眯站在门口,亲自迎接李元庆一行。

    大户府宅的中门,在华夏古代的规制里,一般都是有重量级贵宾临门之时,才会正式开启。

    若是皇帝亲临,或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客人,主人一般都要带着妻妾孩子,开中门迎接。

    此时,徐光启虽然没有带着妻妾孩子,但他能开中门,而且,亲自在这边迎接李元庆,尤其是此时还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已经可以说是给足了李元庆面子了!

    李元庆又怎敢怠慢?刚快步翻身下马,也不顾满地的细碎泥点,恭敬跪倒在徐光启面前:“卑职辽南长生岛总兵李元庆,见过阁老!”
第648章 徐光启!(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