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图穷匕首见(2/2)
作者:暗形
    诏书的内容很简单,正如环渊所说,齐王对杨峥大加赞赏,认为他有功于社稷,理应得到精心栽培,日后继续为大齐效力。而环渊老祖道行高深,又是老子门徒,由他传道最合适不过。

    道士读完后,将诏书交给杨峥,情知没资格插手大人物之间的博弈,迅速离去。

    这封诏书的出现,证实了环渊的说法,就像是一堵巨墙,试图将杨峥挡在圣人的门庭之外。

    杨峥捏着诏书,蹙眉不语,心思疾速运转。齐王的用意,他如何看不出,分明是拿王权来压圣人,强行扶持道家,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在针对他,而是荀子。

    齐王建立学宫的初衷,表面看是利用这个平台招贤纳士,广集百家强者,实际则是引导修行风潮,摆脱姜氏作为炎帝后裔的影响力,达到控制齐国修行者的意图。

    因此,王族必然扶持道家轩辕派。

    齐王之所以定下规矩,通过门徒比试的方法选祭酒,就是怕荀圣这样的顶尖强者喧宾夺主,压制住道家的势头。可惜事与愿违,荀圣不仅修为高深,在传道育人方面同样罕逢敌手。

    温青和萧白的崛起,帮荀圣连任两届祭酒,令道家颜面受损,空有官方主流学派的阵势,却当不上学宫百家之长。荀圣今年若再获胜,那将是史无前例的连任三届。

    眼看势头不妙,齐王终于坐不住了,不得不亲自出面,阻挠本届魁首杨峥拜荀子为师。这次拜师,不止是私人之间的恩怨,更关系到齐国修行界的舆论风向,意义太重大。

    王命一出,杨峥如果一意孤行,非拜荀子不可,那么,他对抗的就不再是环渊和道家,而是巍巍王权。

    他可以放弃在齐国起家的念头,卷铺盖走人,早点去赵国确定身世,但问题是,惹怒齐王,他还逃得掉么?田甜和即墨田家,也能轻易逃得掉么?

    兹事体大,绝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

    杨峥想到这些,心说,反正齐王的矛头不是直指我,我没必要立即表态,还是先看看荀子怎么说吧。

    好歹是一家圣人,睥睨天地,在众目睽睽之下,总不会这么容易就被齐王打压下去。

    这时候,荀子的话音响起,悠悠说道:“老祖刚才说,大王的诏书是昨天发出来的,为何现在才送到杨峥手上?凡事有先后,是我开口收徒在先,在场众人均是见证。”

    众人面面相觑,不敢作声。

    一边是齐王,一边是荀圣,都不是他们能得罪的。无论哪方一怒,都可能会造成伏尸千里的后果,难逃家破人亡,谁还敢表态?

    “公道自在人心,凭一纸诏书,还决定不了什么。大王贤明仁义,知道具体情形后,必会理解我的做法。更何况,这小家伙才是今天的主角,我们得尊重他自己的意愿。”

    荀子语速平缓,不急不慢,听不出什么情绪,意思却很明确,并不打算退让。就算是一国君王,也得讲道理,不能在大庭广众下,强词夺理,从他手上硬抢徒弟。

    王命又如何?这些霸道手段,用在普通百姓身上,还能行得通,但拿来对付修霸王气的荀子,并没有什么卵用。

    荀子最不怕的,就是霸道。

    而且,他当日提前见过杨峥,已弄清这小子的真实心意,便占据了人和,根本不怯于跟齐王理论。

    环渊意识到事情不简单,隔空答道:“我是收徒的一方,大王理应先征得我同意,昨天把诏书给我。我本以为,杨峥足够精明,明白最正确的选择是什么,无需大王的诏书,也会主动入我道门。”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前来传诏的是名道士,而非王宫内侍,看起来煞有介事,仿佛诏书真的早就在环渊手中一般。

    “既然这小子不识时务,我只好请出诏书,不敢辜负大王的一番苦心。杨峥,诏书说得很清楚,不需要我重复,你也听得懂,这是你最大、也可能是你最后的机缘。”

    言外之意是,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如果杨峥胆敢抗命不遵,那么,他的人生之路也就走到头了。

    杨峥不由苦笑,得,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又把这道难题抛了回来。要么违背自己的心意,要么抗命不遵,无论怎么选,都得不出理想的结果。

    这道题似乎无解。

    他沉吟良久,抬头说道:“无论我怎么选,注定要违背另一方的意志。我想确定一下,你们真的由我自己做主?”

    虚空静寂,荀子和环渊都陷入沉默。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双方都拥有太强大的能量,势均力敌,谁都没法蛮横霸道,压过对方的势头,因而,让他们的意志进行博弈,注定分不出胜负。

    让杨峥自己选择,这是无奈之举,同时,事情本来就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