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慢慢来,不着急(1/1)
作者:千年静守
    连续的讨论下来,大家的看法很快趋于一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就褚时建在玉a溪地区的成绩来说,这个收入水平对他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这个讨论也延伸出一个新的问题: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薪酬制度来刺激企业领导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以避免更多的、如同褚时建这样有才华、有本领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因为觉得不公平而选择辞职,转而谋求自主创业,或者干脆就像褚时建那样,转而投入那些愿意给他们高薪的企业?

    据说这个讨论甚至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高度关注,这场讨论之所以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也有高层想要看看普通民众对这件事是持一种什么样的看法的意思。

    而就在全国轰轰烈烈的讨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拿多少钱的薪水、以及如何让管理者的薪资与企业的经营状况挂钩的时候,陈耕已经悄然抵达了冰城。陪同陈耕一起的,是哈飞的副总经理曹连星——等了这么久,哈飞等的有点急眼了。

    虽然润华实业不是军工企业,但润华实业现在与国内航空工业口的关系那不是一般的好,有了这么一层关系,在一开始的寒暄之后,哈飞集团总经理徐晓峰就不跟陈耕客气,干脆直接的问起了汽车合作的事。

    “没问题,”既然对方是直接负责人,陈耕也就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只要咱们在运—12上的合作能达成,我保证,汽车方面肯定没问题……如果哈飞的条件真的艰苦,我们适当的让一下也没问题,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我先代表我们哈飞几万职工谢谢陈董,”徐晓峰顿时满脸的喜色,虽然陈耕没有直接答应,可能得到这样一个回答,他也很满意了:“不过陈董,我有个问题……”

    陈耕立刻道:“您请说。”

    徐晓峰:“您为什么一定要搞那个舰载版的运—12呢?我承认,如果好好改改,运—12上航母没问题,但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咱们国家都不可能拥有航母,这个钱花的太没有必要了。”

    这个问题不但是徐晓峰疑惑不解的,同时也是哈飞整个管理层无法理解的:有这个必要吗?

    没错,咱们国家甚至在建国之前就琢磨着展航母,在1986年,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就已经将航母作为重大国防论证项目列入了“七五”规划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经过2年的研究和讨论,终于在1989年1月,成立了代号为“891工程”的航母工程课题组。

    但“891工程”也不过是立足于国内现有的水平和技术,在今后5到1o年的时间里研制一艘排水量4到5万吨的常规动力航母——到了后期,就变成了引进国外成熟的航母平台,比如法国人即将退役的“克莱蒙梭”号航母,或者某一艘美国人还没有拆掉的“埃塞克斯”级常规动力航母,但随着89年以后中国与欧美国家关系的极具恶化,不管是法国人的“克莱蒙梭”号还是“埃塞克斯”级都已经变得不可能,而以咱们国家现有的工业和科技水平而论,2o年之内都不可能造出自己的航母。

    既然这样,有必要花这个冤枉钱吗?

    陈耕没有回答,而是在思索了片刻之后,才道:“徐总,咱们先不说投入的问题,假设咱们一起合作研制这么一款舰载运输机,您认为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多了不敢说,但从原型机论证到拿出试验样机,我估计没有5年的时间肯定不行,”徐晓峰道:“如果再考虑到接下来的试飞环节,1o年应该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说完,徐晓峰有点不好意思:“主要是咱们国家没有航母,也就没有相关的数据给咱们参考,一切都得靠咱们自己来摸索,否则也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嗯,”陈耕就当没听懂徐晓峰的话,点头道:“也就是说,哪怕咱们现在就立项合作,最快也要到新世纪之后了,如果研制的过程有什么不顺利的地方,再增加个三五年那简直跟玩一样,对吧?”

    “没错,”徐晓峰点点头,又跟着补充道:“而且每年的投入不是一个小数目。”

    “但如果这个飞机研制出来之后呢,”陈耕道:“这就是咱们国内唯一的一个舰载预警机平台和舰载运输机平台,这其中意义……”

    嗯?

    不但是舰载运输机,同时也是舰载预警机平台?徐晓峰一愣,脑中立刻想到了另外一款飞机:美国人的e—2系列“鹰眼”舰载预警机,以及基于这款预警机的机体展而来的c—2“灰狗”舰载运输机,想到陈耕说的对机身进行加宽以容纳每排4个座椅以及加长机身的要求……

    徐晓峰忽然激灵灵的打了个哆嗦:如果要上航母,那肯定要对垂尾进行重新设计,这么一来,这岂不活脱脱的就是中国版的“灰狗”?!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有辽阔的海疆,所以中国一定要有航母,也必须要有自己的航母来守护自己的海疆,一旦中国到了可以造的起、用的起航母的时候,多了不说,三大舰队各自拥有一个航母舰队那是肯定的吧?到时候舰载预警机配合舰载运输机,没艘航母上最少需要装备6到8架的舰载型运—12,三艘航母那就是最少2o架,乐观一点,如果能有4到5艘航母组成的编队呢?更别说用于6地基地训练用的以及将来有可能外销的……

    虽然想外销似乎有点远,但既然美国人能把舰载型的e—2c当做6基型航母卖给那些盟国,咱们国家也可以吧舰载型的运—12“预警机”卖给咱们的友好伙伴国家不是?

    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旦有了这么一款别的单位无可取代的产品,哈飞在体系内的地位就稳固了,但也不是没有问题,比如很现实的一个:如果当真要上马舰载型运—12,成果基本上和他徐晓峰没什么关系……

    当然,说完全没关系也不对,或许很多年后,咱们国家真的开始装备航母,对结构特别加强的舰载型运—12也成功的成为舰载预警机平台、舰载运输机之后,会在很多文献资料中来一句“当年,哈飞总经理徐晓峰同志排除万难,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研舰载型运—12……”,这么一来,自己也算是青史留名了,但他怎么甘心?

    眼珠子一转,徐晓峰冒出来一个主意:“陈董,我觉得这个事情你有些着急了。”

    “怎么说?”

    “动力的问题咱们先不说,但是你要的这个舰载版需要更长、更宽的机身,对吧?而且考虑到航母上狭小的空间,机翼也必然需要进行折叠,等于机翼也要重新设计,这么算下来,虽说是运—12的改进型,但实际上也与重新设计一架全新的飞机也差不多了。”

    陈耕认真的想了想,点头:“是这个道理。”

    “着哇!”徐晓峰一拍大腿:“正好,你不是提议要设计一个机身加宽、加长版本的民用版运—12吗?咱们就先从民用版入手,等民用版的搞出来之后,再是空军使用的军用版以及海军使用的舰载版,按照这个顺序来,你觉得怎么样?”

    陈耕琢磨了一下,似乎还真是这个道理!

    舰载版的运—12是一定要上的,这个毋庸置疑,但以哈飞现在的技术实力来说,直接上马舰载版的运—12也确实是有些勉强了,倒不如像是徐晓峰说的那样,先在现在这款运—12的基础上研制个加长加宽的“普版”运—12出来,等积攒了经验,再搞“加强版”的运—12,到那个时候要经验有经验,要技术也有技术,也就到了上马“终极加强版”运—12的时候了,还是那句话,反正时间上来的及——就算早早的把飞机搞出来了,可没有相应的雷达系统,那也没多大的意义不是?

    想到这,陈耕当即点头:“我没意见。”

    正好,借着这个时间解决动力的问题。

    总算是说服这家伙了,徐晓峰这才松了一口气,他眼珠子一转,又绕了回来:“那陈董,对于汽车的合作,您有什么建议?”

    这是希望自己多让几步啊,陈耕想了想,道:“这一系列的运—12的改进型,所有权怎么算?”

    你们在运—12这个项目上厚道,我就在汽车合作上厚道,如果你们不厚道,我也不厚道。明白了陈耕的意思的徐晓峰心里头暗骂:这个混蛋,太他妈狡猾了,简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只是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徐晓峰也不可能装疯卖傻,皱了下眉头,道:“那……咱们一家一半?”

    陈耕的眼珠子瞪的溜圆:“我们出钱出人,还负责销售,就只能拿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