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弃守荥阳城,挖坑待覆土(2/2)
作者:冬天里的瓜

    曹操见斗将处于劣势,干脆一挥手,让全军压上去群殴。高顺也下令击鼓进军。

    曹操虽然人多,却敌不过陷阵营勇悍犀利,两军大杀一场,不分胜败,见天色已晚,各自下令收兵。

    第二天上午,钟繇率后军赶到,十五万曹军连营数里,声势惊人。

    高顺见曹军势大,主动放弃城外阵地,率军退回城中

    曹军立好营寨,曹操亲自到城下向高顺喊话道: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高将军当世名将,岂能事从王嵩叛逆,不如归顺朝廷,随吾征伐天下,以高将军之能,封侯拜相,不在话下。”

    高顺朗声道:“曹贼名为汉臣,实为汉贼!挟天子以令诸侯,与董卓乃一丘之貂尔。

    若论残暴,曹贼更甚董卓多矣!曹贼假借父丧之名征伐徐州,沿路屠城,屠杀百姓数十万,泗水为之断流。如此人神共愤之事,实乃禽兽所为也,虽残暴如董卓者,亦不敢为也。

    如此千古恶贼,又怎可与仁义无双的我家主公相比?”

    曹操大怒,以鞭指高顺道:“吾必杀汝!”

    然后向诸将下令道:“传吾军令,强攻荥阳!得高顺人头者,赏金十万,封列候。”

    众将齐声应诺,纷纷请战!

    曹操安排各将轮番上阵,强攻荥阳。高顺将军队分成四队,每队一万,轮流守城,凭借高大的城墙和良好的钢制盔甲,严防死守。

    曹军激战一天,也不能登上城墙,只好收兵回营。

    高顺待曹军停止攻城之后,回到将军府中召开军议。周泰向高顺献计道:“我们已训练好五千水军,人人可以操舟。如果征得足够的渔船,便可将一支军队通过渔船,运往兖州腹地,攻击兵力空虚的黄河沿线郡县,也可以攻击黎阳,帮赵云断了张郃的后路。”

    荀攸问道:“幼平可有把握?可知黄河为何一直很少有水师?”

    周泰道:“黄河行船,自古有之,但黄河几乎很少有水师,其原因为三:其一,黄河水的水势复杂,虽然河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是河面以下暗流汹涌。

    其二,由于黄河水流不稳,冬季要封冻,春天有凌汛。

    其三,有些地方地形落差大,如壶口瀑布等地,自古以来都只能使用旱地行船方式,于水师活动非常不便。

    不过,从洛阳到兖州和冀州阶段,地处黄河中游,水势较缓,地势并不复杂,完全可以供水师纵横。”

    高顺与荀攸对视一眼,连忙将周泰和蒋钦拉到地图旁边,仔细参详周泰的计划。

    周泰又对高顺道:“现在黄河水量较大,过于湍急,最适合行船的时间,当在一个月之后。我们正好可利用这一个月时间,秘密打造和征集大量渔船,待时机成熟,用船只将几万军队送到兖州和冀州腹地,将其后院搅个乱七八糟!”

    荀攸大喜,构思了一个比周泰的计划更加厉害更加详尽计划,让人连夜用快马传给王嵩。

    坐镇长安的王嵩,手握精兵却一直按兵不动,即使是听到赵云兵败朝歌,河内郡大半沦陷的军报,王嵩依然按兵不动。

    敌军五路来攻,局势未明,此时一动反而不如一静。

    王嵩在等,等某些契机的出现。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契机会,王嵩也不知道。

    但是王嵩知道,战场上往往会有很多的变数,心思敏锐的人便可从那些变数中发现契机,从而扭乾转坤,奠定胜局——这就是以静待动,后发制人的道理。

    王嵩收到荀攸的信后,王嵩认为契机出现了,压抑了许多天的心情也为之一松,大喜道:

    “有此运乾转坤之计,洛阳及河内郡战事无忧矣!”

    于是,王嵩连夜写了一封多达三千多字的长信送给给荀攸和高顺,并立即下令于黄河岸边多处设立造船点,所造船只,力救简单,只要能输送人马就行。

    荀攸接到王嵩的回复后,对高顺道:

    “根据主公在信中所提的战略构想,这场五路大军联盟入侵,战争态势的发展会经过三个阶段:防守,相持和反攻。

    由于战争的突然性,我们现在首先处于防守阶段。对我们洛阳军团来说,我们的底线是守着虎牢关,氾水关,轘辕关。

    在荥阳抵挡曹操的十五万大军并不现实,可节节抵抗,退往雄关虎牢和氾水。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骄纵曹操轻敌之心,另一方面可以使曹军离其腹地更远,使我军后续的奇袭计划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高顺依荀攸之言,秘密转移百性,然后在三天后假装守城乏力的样子,弃守荥阳城,将主力收缩到洛阳城周边关卡。

    由于高顺的主动撤退,曹操顺利进驻了荥阳。

    曹操心情大好,手下谋士及武将一致认为:王嵩已经开始兵力不足。虽然正常情况下难以攻破虎牢关和氾水关,但只要僵持一段时间,待王嵩战争潜力枯歇,战事发展就会变化。

    于是曹操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来到虎牢关外,令诸将轮流攻打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