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国之重器(2/2)
作者:中华田园牛

    “我这是给所有参与火车研究、铁路研究、建设的人说话,他们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之为工匠,很多人的祖籍还是匠籍,身份卑微、低下,生活穷困而潦倒。”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最让他们觉得绝望的是,他们明明为大明的繁荣富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身份和地位却一直得不到认可,他们的作用也是被人忽视。”

    “工匠的力量被人称之为旁门左道,工匠研究出来的技术被称之为奇巧yin技,很多前人辛辛苦苦研究出来成果,很多时候都被人轻轻的一张嘴就给毁掉、否定。”

    “这才是最他们最大的伤害,也是身为工匠最无奈的地方。”

    “现在父皇说要接见他们,奖励他们,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无异于是天大的恩典,让他们多年来的努力,无数代人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朱厚照一听,立即一本正经的向弘治皇帝说道。

    这一点,朱厚照是深有体会到。

    大明的工匠地位都是极低的,特别是那些被划入匠籍的工匠,身份、地位非常低,日子也是极其的不好过。

    很多人都后悔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对于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仅仅不想学,而且还嗤之以鼻,觉得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所以他们才会过的如此低贱而卑微。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刘晋的出现,刘晋麾下的诸多产业对于工匠都是极其的重视,不仅仅给予他们高薪、高待遇,并且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很多工匠都成了学校的教授、老师,地位很高,收入又高。

    故而刘晋麾下的诸多产业,总是不断有新的技术和发明涌现出来,从造船厂到纺织厂,再到钢铁厂以及机械厂,这制造出来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精密,作用越来越大,工匠的力量开始向世人展现出来。

    也只有这些年,大家才逐渐的意识到了这些工匠的重要性,大明大大小小的造船厂都学习天津造船厂,重视木匠、培养木匠,所以才有了大明强大的造船业。

    大明大大小小的钢铁厂也同样在学习密云铁厂,对铁匠重视,这才有了大明强大的炼钢企业。

    但这些显然都是只看到了表面,工匠晋级只是最初、最表面的东西。

    真正高段位的应该是科学家、是工程师,弓箭只是研究如何使用、打造东西,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却是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

    当然了,现在大明还普遍都是用工匠一词来说,唯有刘晋所创办的诸多学校,已经逐渐的脱离原先工匠束缚向着后世科学家、工程师去转变。

    “说得好啊~”

    “工匠的力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力量。”

    “他们所研究出来的东西对于我们大明的繁荣富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这蒸汽耕地机可以帮忙耕地,这纺纱机和织布机可以提高纺纱、织布的速度、效率,这蒸汽机可以提供强大的动力,带动诸多的东西。”

    “还有这火车,那更是国之重器。”

    “这些都说明工匠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是什么奇巧yin技,而是同样可以造福万民的东西,也是真正值得肯定的大道!”

    弘治皇帝看了看眼前的火车,再看看远处的高楼,密集的烟囱,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表示了肯定。

    以前总是被那些读书人、文人们忽悠,觉得治国之道就是孔孟之道,所有和孔孟之道不相符的都是旁门左道,都是微末之道,不足为道,也不值得重视。

    然而这些年来所见所闻,也是让弘治皇帝在思索,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孔孟之道真的就是万能的?

    靠着所谓的礼义廉耻就真的能够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靠着仁义道德就真的能够威服四海?

    大明能够有现在的这一切,所依靠的还不是强大的武力?

    而之所以有强大的武力,一方面是进行了军事改革,另外一个方面是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密云铁厂能够制造出最强大的铠甲和火器出来,没有这两样东西,大明就很难征服四方。

    以前是靠着孔孟之道,可是却是内忧外患,对比差距太大了。

    这也是弘治皇帝为什么对朱厚照如此宽松的原因。

    朝堂之上对于太子也是颇有微词,觉得太子专研微末之道,不尊孔孟,不学帝王之道、治国之道,这是不行的,经常有大臣上书要求弘治皇帝严厉要求太子,给太子择名师以教导之。

    但这些都被弘治皇帝给驳回,这都是弘治皇帝经历了诸多事情之后,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决定。

    毕竟身为皇帝,他对于自己的接班人,那同样是非常重视的,也是有着诸多严格要求的,不可能说真的放任不管。

    之所以不管,那是因为弘治皇帝觉得太子现在所学、所做的事情也是有意义的,对大明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火车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了火车,还愁无法巩固大明的疆土?

    听到弘治皇帝的话,刘健、李东阳、谢迁等文臣一个个也是惊讶万分,同时也是忍不住微微皱眉起来。

    一直以来都是儒家独大,排斥百家,但现在的情况来看,弘治皇帝似乎有支持其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