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八十章 深不可探使臣明(第二更)(2/2)
作者:农家一锅出

    一帮子人被震撼了,同时心中高兴,自己居然可以了解到如此的秘密。

    ……

    被震撼的人不知道他们本身的行为吓到了其他人,比如伯讹与伊辛巴。

    鸿胪寺的所有使臣俱已得到消息,六十艘千石漕船来自广州都督府。

    何时广州给长安直接送粮了?基本上是土贡,租子收完运过来,不够路上吃的。

    那里一般上缴租子和庸,要折合成其他东西,比如银锭。

    粮食用船送,几个意思?

    “广州从哪来的粮?千里迢迢,人吃马嚼。”伯讹纠结六万石粮食咋运到长安的。

    粮食不多,只够京兆府百姓吃上三五天。

    背后隐藏的含义绝对非同小可,广州都能给长安送,别的地方呢?

    京兆府粮食证明不会再缺少,他们现在还向吐蕃那里送辎重。

    伊辛巴在看水幕,水幕上讲解炉灰渣的使用方法。

    可以制造砖,跟普通百姓没关系,他们又不可能烧砖。

    还能修路,和百姓有点关系,长安城外百姓家门口的路不好走,铺炉灰比铺黄沙还好。

    寻常人家有院子种蔬菜,把炉灰翻进去,对植物的根系好,雨大时还能透水。

    如果用石头碾子压一压,稍微粉碎,在院子的地上,散养的鸡喜欢啄着吃。

    因为适合土里的虫子繁殖,比如小蜗牛、蚯蚓、黑壳虫等等。

    同时炉灰又能帮助鸡进行磨碎其他东西,鸡嗉子里总有沙子。

    然后这个炉灰中由于成分不是太清楚,含有钙,鸡吃了用来下蛋,不然额外得多喂骨粉。

    伊辛巴看得入神,屏幕上不是文字,是画面、声音、文字组合。

    其实声音跟屏幕无关,有音响。

    “今日报纸上已经写了,晚上还专门有水幕。此水幕若有僧人于我吐蕃放出,神啊!”

    他看得津津有味,给百姓的技术指导影像,采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直接的操作。

    在听的时候,使人忘却文字与语言,只记得内容。

    李易教导行文和讲解,避讳在一段内容上反复使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组合。

    更不喜欢在解说过程中一次次说:大家现在看到这个炉灰非常的多,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无奈,那么我们非常的想知道……

    在文学底蕴与素养方面,李易要求高,一个段落并相近段落,尽量别重复同一个词汇。

    除非为了彰显文字之美,如写诗词,不然应该叫人自动忽略文字组合,保持流畅。

    由简入繁,从繁化简,是矣!

    李家庄子负责制作的人,必然听李易的。

    他们很努力,十分认真,非常执著,相当地妥帖,完美契合。

    “我在说广州府,他们所运粮食,路上无损耗乎?”伯讹闹心,你听我说话没?

    “张九龄拿李易的钱修路,从广州到长江的路修好,沿途想来更有各地物品买卖交换,弥补路费。

    至江边,只需雇漕船,水运所用钱财怎比陆路?

    不信你看回程,保证六十艘漕船俱满,上载之物借为归途可贸易物品。”

    伊辛巴思虑比伯讹更长远,猜出来了。

    他没办法,他想多学学,把眼前见到的知识画下,送给自己的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