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邀请(1/1)
作者:松花江里的鱼
    ……

    这一天张子健在学校里收到了一封挂号信,打开一看是一份入场券,还有一张说明,以及一本精美的图册。

    原来是申城海通证券公司王副总经理寄过来的,因为张子健是他们公司的贵宾客户,所以邀请他参加四月十五日在申城朵云轩拍卖公司举行的申城建国后第一场文物拍卖会。

    张子健前世就是一个草民,哪里参加过这么高大上的活动。

    现在已经是四月八日了,距离拍卖会还有一周时间,于是他用大哥大打通了海通证券公司王副总经理的办公室电话,开始询问有关情况。

    与王总聊了半天基本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情。

    新中国成立后从来没有举行过文物古董国际拍卖会,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新生事物和国外的新鲜玩意层出不穷。

    在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一日新中国的第一次国际拍卖会开槌,地点是北京21世纪饭店世纪剧场,拍卖中国瓷器、金银铜器、珠宝玉器、木器钟表、书画邮品、纺织品、烟壶和汽车等八大类,号称两千多件商品。

    主槌的是被称为“香港第一槌”的胡文启。

    拍卖会引发的争论远远出乎人们的想象,当年国内人们对拍卖的程序和规矩并不了解,这场拍卖会共成交二百三十五万港币,与组委会期望的五百万港币相距甚远。

    但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人民报社内部刊物《信息旬刊》登载文章称:文物拍卖问题成为海内外关注热点,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一种认为文物拍卖是加快改革开放,增加财源的新举措,应该继续搞下去;另一种则完全相反,认为这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出卖,对拍卖文物表示极大的不安。

    这场拍卖会得到了国家有关政府部门和鉴定机构的支持,在此之前文物不是商品,私人收藏的文物,除了送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

    拍卖会的组织者,经过多方的联系和艰苦卓绝的努力,硬是把两千多件上至商周青铜器,下讫近现代书画,以及明清官窑瓷器、玉器等推上了拍卖会。

    自此之后,北京翰海、中国嘉德、四川翰雅、北京荣宝、申城朵云轩和中商圣佳六家公司进行了文物拍卖,总结经验后全国推广。

    思想观念上的拨乱反正使文学艺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艺术品收藏活动开始回暖并迅速升温,国有文物商业机构的市场化改革随之启动,在此之后我国拍卖业发展迅猛,并逐渐走入法制化轨道。

    中国到二零一零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高达五百八十九亿,增长了近两万倍,成交额超过英国,排名世界第二,二零零九年开始出现了亿元拍品,走进“亿元时代”。

    拍卖是非常活跃、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一种商业交易形式,很多人认为是舶来品,但实际上在中国这种拍卖的交易形式始见于魏晋时期,当时称其为“唱衣”,唐代这种交易形式更为普遍,据唐玄宗二十五年《通典》一书记载:诸以财物典质者,经三周年不赎,即行拍卖。“拍卖”这个词汇正式出现在中国的典籍中。

    清朝道光年间,拍卖这种交易形式在沿海的广州、申城和天津等城市已比较普遍。

    申城对于新生事物接受得非常快,紧随京城的文物拍卖会之后第一个,实际上也是当年国内第二场文物拍卖会。

    为了能够顺利吸引人,尤其是有钱人来拍卖会,申城朵云轩拍卖公司首先是送给各大银行和证券公司一些入场券,还邀请一些工商界和社会上的名人,然后及时进行宣传,印制宣传图册,举办展览会,还有公开发售入场券,八十元一张,弄得声势浩大。

    张子健感谢了海通证券公司的王总,表示一定准时参加拍卖会,长长见识。

    最后又询问起丁一的情况,因为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了,他还准备这次到申城与丁一聊一聊,看看有没有在申城的投资机会。

    没想到王总说起丁一家里好像出事了,具体事情不太清楚,丁一请假了,有好多天没有上班了,然后王总又说现在股市低迷,证券公司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效益很不好,是不是丁一另找工作了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