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曹操发布招贤令(1/1)
作者:诸葛烧饼
    朕听到陈群如此说法,也赞同的点了点头,说道:“长文的意思朕明白。这司隶的百姓让董卓折腾得不轻,再加上年初攻打洛阳的时候,诸侯在洛阳城中肆意烧杀抢掠,让很多百姓都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了,所以朕也有心让司隶百姓有点休养生息的时间。就这样吧,今年一整年就先抚政安民、恢复生产,也把咱们益州的耕种、纺织、修路等方法推广到司隶中来。在这一年中,咱们就不言出兵了。等到明年的时候,先招募十万到二十万的士卒,好生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再择机出兵西北,会一会咱们的老朋友韩遂、马腾如何?”

    “陛下圣明!所有司隶百姓都将感念陛下的恩赐!”荀彧和陈群都站起来说道。

    “好!既然策略都已经定了,那么今后就有赖各位爱卿的鼎力相助了。文若、长文多在百姓的政事上废些心思,文和、奉孝多在兵事上出谋划策,而正平和公与就多给朕参谋机宜吧。对于你们六人,朕已经给宫中的司职太监交待过了,无论任何时候,你们都在宫中通行无阻,随时随地都能到朕的面前禀奏朝政。这洛阳皇宫的地方太大,已经没法像在州牧府一样,随时走着说话了。要是你们有紧急的事情,那朕就准你们骑马或者坐马车进来。”朕说道。

    “臣等叩谢皇上恩典!”说到这里,荀彧等人都向朕跪倒谢恩。朕准许他们有随时入宫的权利,并且遇到紧急的事情还可以骑马,这已经属于历朝历代大臣中难得的殊荣了,所以荀彧他们跪倒谢恩也是应有之义。

    “好了!一开始就说了,只要是咱们私下见面,就不用行礼了!”朕说着又把他们挨个扶了起来,然后又说道:“文和,你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要说啊?”朕看到贾诩刚才一直没说话,但手里却拿着几份公文,就又问道。

    “正是!为臣这里有一件较为棘手的事情,还需要诸位同僚参详,也需要皇上的决断。”贾诩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表情,把手中的公文给了所有人一人一份,然后又说道:“就在今天早晨,为臣收到了这份消息。曹操以魏国公、镇东将军的名义发布招贤令,对全天下所有人招贤纳士。曹操的这份招贤令写得非常不错,他在其中写道‘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志者,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照为臣看来,天下士子见了这份招贤令,恐怕没有几个不心动的。这曹操是要把全天下的人才一网打尽啊!”

    祢衡拿着曹操的招贤令看了一眼,就说道:“不对吧?这曹矮子不是昨天参加完皇上的登基大典才走的吗?按他的行程来说,现在有没有回到许昌都不一定呢,怎么会这么快就发出招贤令来了呢?除非是他的手下替他发的吧?”说到这里,祢衡就看了荀彧一眼。其他人也明白祢衡的意思,要说曹操手下敢于替他发布招贤令的,也就是荀彧的族侄、曹操的谋主荀攸了吧!

    荀彧苦笑了一下,说道:“以臣对荀攸的了解,就算是荀攸能够想出这个主意,他也不敢擅自替曹操写了这份招贤令,除非是曹操亲自下过令,荀攸才敢以曹操的名义对外发布。为臣心想,曹操在咱们洛阳呆的这一个多月也没闲着,恐怕他就是见到了皇上麾下人才众多,才想仿效皇上招募天下之智力,成就他自己的五霸之业吧。这份招贤令用词考究,恐怕是经过曹操的深思熟虑后才写成的。为臣想来,可能是曹操早就写好了这份招贤令,但却一直等到皇上封了他为镇东将军、魏国公后才对外发布的。”

    “是啊!荀文若说得极是!这正符合曹操谋定而后动的性格!”贾诩也点了点头说道。

    荀彧又叹了一口气,说道:“其实对于人才招募的事情,为臣和陈长文这里也有一些预案。本来为臣正在写一份招贤纳士的奏章,想请皇上以天子的名义对外招募贤士;而长文还拟定一个‘九品官人法’的制度,想从此开始在寒门子弟中招收人才。可是因为咱们现在的人才贮备不少,很多成都学院的士子还在等着入仕,就一时放在了后面。没想到这次倒让曹操和荀攸抢先了。”

    “陛下,为臣说一句不该说的话!”这时沮授站起来说道:“虽然咱们现在落后了曹操一步,但这天下的人才必须跟曹操抢啊!这天下之争看似是一城一地的争夺,看似是战场上的械斗厮杀,但其中的人才却是最关键的啊!未来随着陛下疆土的不断扩展,都需要大量的文臣武将来安政抚民、统军征战。所以说,就算是脸面上有点损失,咱们也要写一份招贤令。我想所有的士子在堂堂天子和一个刚被封的魏国公之间,能够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时荀彧和陈群也看向了朕,似乎也和沮授是一个意思。朕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曹操的招贤令,笑着说道:“这曹操的谋略果然不可小觑,不过假如咱们也写一份同样的招贤令的话,那就有点拾人牙慧、东施效颦的嫌疑了。现在天下大乱已起,‘察举征辟制’已经不适合在人口大量流动的情况下实施了。所以朕想,咱们但凡要和曹操开始争夺天下的流动人才了,那么就干脆做得更彻底一点,为全天下的士子举行一场科举考试,不以身世为考量,只以才华录取贤士。”

    “科举考试?不知陛下所说的科举考试是怎么一个形式,为臣等又该如何实行呢?”荀彧站起来问道。要知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从隋朝时才开始的,像荀彧、陈群这样的汉朝人根本是一点意识都没有。

    朕微微一笑,就说道:“咱们大汉建立四百年来,一直是用举孝廉、举茂才这样的方法来推举贤才,然后再让他们担任各地的官员。但是这种方法有好处,又有坏处!好的方面是顾及了民意,只要曾经有贤才对百姓做出了贡献,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就可以当官。但是这也就遗漏了很多本身才华出众、却一时没有被百姓认可的贤才。要知道百姓多愚昧,当他们受到一点小恩小惠,就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好人,哪会看清他真正的目的呢?所以很多世族之人就抓住了这个漏洞,用一点蝇头小利讨好百姓,然后就从此步入了仕途。殊不知,咱们大汉多少年来的举贤取士,已经不是在看才华,而是看他家里有没有钱财、有没有地位了。”

    说到这里,朕看到荀彧轻轻点了点头,就又继续说道:“这次朕说的科举考试,就是要天下一统,不以出身论高低,只凭才华举人才。朕打算在洛阳举行一次盛大的考试,只要是认为自己有才华的士子,都可以前来考试。所有的士子都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考校一样的题目,各凭本事写文章。等所有士子写完文章之后,再由朝中的博学鸿儒来评比,写得好的就录取为咱们大汉朝的官员,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要是写得不好的嘛,就回去再读两年的书,等几年之后朝廷会再开科举考试,录取新一批的官员。”

    “陛下这个方法极其高明!如此一来的话,很多寒门士子不用别人引荐,就可以凭学识参加科举考试,还不一定有多少被埋没的人才,会加入到主公麾下呢!”郭嘉一听到朕的这个方法就极其高兴,竟然又再次叫起了朕为主公。这郭嘉本身就是一个寒门士子,他在贫寒之际要是没有荀彧的推举,还不一定被埋没多少年呢,更不用说现在已经成为朝堂的九卿之一了。

    朕点了点头,又说道:“这次的科举考试朕打算分为文、武两科。文科是以文章考取士子的才华和见地,武科是考取武官的武艺和谋略。朕想,这文科的考试就让朕的师尊郑玄当主考官,陈群你就当副考官吧。你也知道朕老师的脾气,不乐于管一些七零八碎的闲事,这大汉第一届文科考试你就多费点心,咱们就只用太师爷经学宗师的名声就好了。另外这武科的考试就由郭嘉来当主考官、黄忠来当副考官吧。奉孝你多考校一下这些武官的谋略和行军布阵,让汉升多考校一下他们的武艺,也在大战之前再补充一些好的武官。”

    “臣等遵旨!”陈群和郭嘉再次下拜,领旨谢恩。

    领旨之后郭嘉还笑着说:“陛下放心!臣等一定不负陛下所托,让科举考试的声望一举压过曹操的招贤令!”

    “哈哈,好啊!”朕也笑着说道:“咱们运作活字印刷坊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这次就让所有的活字印刷坊都开动起来,打赢这场宣传战!让天下士子只知有朕的‘科举考试’,而忽略掉他曹操的‘招贤令’吧!”

    “是!臣等遵旨!”荀彧等人也一起下拜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