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诱降(1/2)
作者:望舒慕羲和
    又询问了一些细节之后,李欗便叫馒头先回舰上,这件事他既为前方主将,是要自己拿主意的。

    拿的主意,是要配合朝廷的大略。当然也有一定的风险,万一朝廷又变换了策略,比如屠灭武士、鸠占鹊巢之类,那他这么做就不算好了。

    思虑之后,决定还是冒一点风险,于是做出了决定。

    叫通译写了一封信,找人送信上山,让长州藩的人来谈判。

    可以保证其安全,只说一句,杀俘不祥。若其顽抗,则片甲不留。

    一句杀俘不祥,分量还是极重的,尤其是在一个皇子嘴里说出,这四个字足够动摇长州藩的心思。

    再一个,长州藩退守山丘,这根本就是死路。

    到底是主将脑子不好使,没有选择突围跑路?还是因为主将本身就有意谈判,这也值得商榷。

    派了几个勇士,将信送上山丘。

    武士们对信使不是怒目而视,而是不敢正视,一个个还沉浸在之前的炮声和战斗中,心惊胆寒。

    毛利宗广看过信后,心中暗松了一口气,心道这里面果然还有一线生机。

    可能投降后,就算不被杀,也被当做俘虏送回大顺。

    也可能,对面根本不想把他们抓去当俘虏,而是可能索要一些金银。

    无论如何,还有一线生机,总归是比之前带着少数亲信突围跑路要强。若是之前带着少数亲信突围跑路,肯定是一线生机都没有了。

    能否有一线生机,虽然还得看大顺这边的态度,但至少还有希望。

    将一众亲信家臣武士叫到身边,叹息一声道:“唐人势大,火器犀利,实难敌也。吾实不忍看到诸君皆死于此。唐人皇子亲说不杀,当可守信。”

    “吾实不忍诸君皆死于此。尔等当降,吾当以死报国!”

    说罢,就要选介错人,做出一副要死的姿态。

    切腹习俗的繁琐流程,这时候终于发挥出了应有的效果。

    旁人反应不及的横刀自刎,不符合大名的风格和习俗;这种需要漫长仪式拖延时间的,自是给足了家臣们力劝的时间。

    亲信家臣们被毛利宗广感动的跪伏于地,哭道:“藩主不可轻生。昔者……”

    引经据典地从吃儿子肉的文王到尝粪的勾践说了一通,毛利宗广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弃刀于地道:“纵是如此,文王尚有西岐、勾践尚有越地。唐人占据此地,纵然将来退兵,幕府必要问罪。如之奈何?如之奈何?”

    所问者,不只是问自己,更是问问他的这些家臣、武士。就算大顺这边不取长州藩寸土,幕府那边要是收回了长州藩的土地怎么办?

    或是收归直辖,或是重新分给一些亲藩、谱代大名,这些跟随他的武士家臣,必然要被歧视。就像是土佐的那些长宗我氏的旧臣一样,这才是家臣们最怕的事。

    若是转封别人,别人自有自己的亲信家臣。封建制是人身依附制度,家臣依附藩主,藩主的实力取决于家臣武士,反过来藩主的实力又回馈家臣武士。

    说罢,毛利宗广道:“如今之计,唯有我亲至唐人军中。以身犯险,或可说服唐人,换取长州不灭。纵被俘受辱,吾亦何惜?”

    “大人……”

    亲信家臣们哭成一片,但却不像刚才劝他不要自杀时候那般规劝了,这一次只是痛哭。

    毛利宗广哀叹数声,嘱托众人,只带了几个亲随侍从下了山。

    有些话,实在不方便让更多人知晓,他也只能选择自己下山切谈。

    若能谈成,日后武士家臣感念其恩德,就算他退位隐居,毛利重就说话依旧不好使,除非到他死了。

    或者……大顺难道就不需要一条狗?

    幕府,是不是唯一可以效忠的对象?

    如果大顺要求日本朝贡,那么他是否可以越级效忠?

    封建制下,老百姓一般不会越级造反,比如一国之一揆,很少会和周边联动;反过来,好像一般也不能越级效忠。

    大顺,会不会保留幕府?

    还是会把日本拆成诸多藩国,各自效忠,成百国同朝之盛况?

    若是这样,大顺似乎是有可能保留西南诸藩的。不但会允许西南诸藩存在,甚至可能会让西南诸藩各自独立!

    有大顺这棵大树庇护,正可拜托幕府的控制。

    参觐交代,参谁不是参?
第一三九章 诱降(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