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七章 觉醒(三)(2/2)
作者:望舒慕羲和

    “大约是我去黑龙江的四五年前吧,这位哈布斯堡家族的神罗先帝,组建了奥斯坦德公司。你们一些之前做行商生意的,应该有印象。昙花一现,也就存在了七八年吧?”

    这个在历史上没泛起什么太大浪花的公司,在此时这些商人的记忆里还存在着。刘钰这么一说,很多人立刻想起来了这家公司。

    二十多年前,忽然有几条船来到了广州。那时候,商人们见识到了法国旗、英国旗、荷兰旗,但新来的这家公司却打着和他们完全不一样的旗帜。

    这些记忆的碎片被唤醒之后,很多事情便联系到了一起。

    正是大顺对罗刹开战的前几年,这家新冒出来的公司,忽然出现在了广州。

    然后,茶叶的销售量开始暴涨。

    再然后,大约也就是大顺征讨准噶尔的那几年,这家公司忽然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了。

    若不是刘钰提醒,他们都不知道,原来这家公司所属的国家,就是现在欧洲战争互相劫船导致西洋贸易公司第一次做买卖就大赚特赚的那个战争导火索的奥地利。

    这些过去存在过的、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的事情,渐渐在这些商人的脑海中逐渐织连起来,隐隐似乎已经找到了茶叶为什么降价、以及为什么刘钰说要感谢这位神罗先帝的原因。

    “咱们有句话讲,叫破鼓万人捶。”

    “还有句话,若要去调戏尼姑,多半要说,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这哈布斯堡家族组建了奥斯坦德公司,第二年便赚了钱。瑞典、丹麦等国一看,便是这种心思:就连奥地利都能靠海上贸易赚钱,我如何赚不到?”

    “那之前搞海上贸易的,都是英、法、荷、葡这些传统的海上大国。这就好比周边如朝鲜、安南等国,会觉得,有些事,天朝能做,我们可做不成;可要是琉球国竟也做成了什么事,只怕朝鲜、安南等国便想,琉球都能做,我自也能做。”

    “大抵就是这样的情况,这奥地利陆战尚可,海上实不及丹麦、瑞典等国。之前英荷葡等国做这贸易,他们只能干看着,自知能力不足,英荷能做,自己未必能做。”

    “及到这奥地利也做成了,丹麦等国心里便有数了。”

    “于是乎,雨后春笋一般,各国都组建了自己的对华贸易公司。你们应该有印象,就是天朝征罗刹前后,大批的新公司的货船来到了广州。”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只说这奥斯坦德公司,来到广州就盯上了茶叶贸易。那时候茶叶可还是七八两银子一斤的暴利呢。”

    “英荷一看,这还得了?”

    “可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七八两银子一斤的茶,一年也就能卖个百十万斤。不可能那么多人买。”

    “现在被这奥斯坦德公司横插了一杠子,按照七八两银子一斤的价,最多也就百十万斤的量,那年欧洲却一下子有了七八百万斤。你们说,咋办?”

    都是做买卖的,这问题一问出来,所有人都瞬间就有了答案。

    咋办?

    降价呗。

    茶叶不是金银,放个十年八年也没事。

    新茶、旧茶区别还是很大的。

    而且这玩意儿占着资本,不赶紧回笼资金,下次来广州靠什么买货?一旦断裂,只怕公司就要被其余的竞争对手打垮。

    那自然是原本能卖七八两一斤,现在往死了降价,至少别砸手里,能回多少钱是多少钱了。

    但还有些人想着,那奥斯坦德公司如昙花一现,等着那公司的商馆都没了之后,好像茶叶价也没涨回去。

    这么一想,肯定是这些公司发现,降价之后,依旧有利可图,所以才都选择了降价才是。

    那之前是没想到降价反而赚的更多?

    还是说,想到了,但不敢做呢?

    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的吧?

    台上,刘钰说完地对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次“感谢”,又说道:“事后,大约是本朝征准噶尔那一年吧,这神罗皇帝因着生不出儿子,为求各国承认其女儿继承,不得不把奥斯坦德公司解散,以作为英、荷等国支持他女儿继承的筹码。”

    “我说的第二个‘感谢’,就在于这个解散。”

    “这么说吧,奥斯坦德这地方,距离英国伦敦,也就相当于从松江府到苏州府这么远,甚至可能还不如。”

    “你们猜,如果他要是生的是儿子,要是不解散这个公司,英国会不会被逼的取消茶税?”

    “你们要知道,今年英国的茶叶关税,是125%。荷兰之前是盟友,碍于情面,其国又弱,不能做的太过分;那瑞、丹等国又太远。”

    “那你们想想,若是松江府的茶,收125%的税;而苏州府的茶,免税。你们猜,管得过来吗?”

    “就苏州府到松江府的距离,只怕他要是生的儿子,怎么也不取缔奥斯坦德公司,怕是英国早在本朝伐日的时候就要降低茶税了。”

    “英国降低茶税,对坐商、杭商来说,倒是好事。可对咱们这些做海上贸易的,那可不是好事啊。现如今,西洋贸易公司第一年的茶叶,就有450%的毛利润,而且一下子就是上百万斤的量……”

    “往远了说,还真得说,得亏这送子观音给哈布斯堡家送去了个闺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