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二章 最后的闹剧(八)(2/2)
作者:望舒慕羲和

    谈到了这首历史上很是着名的诗,甚至被视作王安石没得志之前就显露出的政治倾向,难免保守派要说,变法的祸根,在这首诗上就体现出来了。

    “不过,苏子由这话,其实还有另一半。”

    “倘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横,贫民安;其贫而不贵,贫富相持以为久,而天下定矣……”

    “父皇英明神武,乃以内外分治之法,便是取了王荆公与苏子由两人之意。各取一半。”

    “先发诸省,取的是苏子由这话的一半,既所谓倘能使富民安其富而不横,贫民安;其贫而不贵,贫富相持以为久,而天下定矣……”

    “外省,所能取此意者,也是因着情况允许。”

    “一来,面朝大海,可去闯关东、下南洋、乃至东渡扶桑。”

    “二来,扩军备战、抢夺市场,亦可使得富人出资、穷人出力,遂得贫富相持以为久之势。”

    “而内省,不可取苏子由,只可取王荆公之故,主要还是两个原因。”

    “一来,四地皆人口稠密处,闯不得关东、下不得南洋,甚至去西域若无朝廷财政,亦极难。若行兼并,失地百姓,恐成前朝末年之事。”

    “二来,无有海外市场,内部市场,如何容得下这么多的人?人均不过二三亩地,人产粮食不过三五百斤,自己吃尚且不够,又如何拿得出粮食作为交换?无有交换,便是发展工商,货又卖给谁呢?”

    李欗跟随刘玉许久,不免听过许多刘玉嘴里的“怪话”,和一些听起来有些绕的道理。

    大约是身在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

    这“方法论”,竟也渐渐和刘玉靠拢。

    但他毕竟不是刘玉那样低端的文化水平,在皇宫里是受过完整的传统教育的,遂道:“庄子言: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其实是一样的道理。这个道理,国公之前也说过。”

    “东施,可以效彷西施蹙眉。但是,东施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的身上吗?”

    “同样的。”

    “内地诸省,可以效彷沿海诸省的政策。但是,内地诸省,能把沿海诸省的海运条件、对外市场、移民便利等等条件,平移到自己身上吗?”

    “庄子的这番话,说的就是国公昔日讲的扶桑移民故事:富户可以把资产、工具、牛马等,平移到扶桑。但是,他能把人均耕地、社会关系、从属地位等等这一切,平移到扶桑吗?”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东施效颦、刻舟求剑、邯郸学步……我看,也都差不多。”

    “内地诸省当然可以效彷沿海诸省的政策,正如东施可以蹙眉。但是,东施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同样的,内地诸省也不能把各种条件平移到自己身上。”

    “是以……我不认为,国公这些年在松苏、东北、南洋、山东的改革,可以平移到河南、陕西、湖北、湖南等地。”

    “亦是以,对于自由贸易、无形之手之类……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说。”

    “昔者,孔子问礼于老聃,苦思数月。老聃言: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经书,是脚印。可并不是脚。”

    “是以,老聃说,本性不可改变,天命不可变更,时光不会停留,大道不会壅塞。假如真正得道,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受到阻遏;失道的人,无论去到哪里都是此路不通。”

    “我想,距离真正的经济之道,我尚未参悟。而那些以为国公的变法手段,便是真道的,亦多不过是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昔者,王荆公知鄞州,青苗法大利百姓。”

    “而后推广全国,乃成流民图之大害。”

    “这就是可以把政策推广到全国,但却不能把鄞州的现实条件平移到全国的缘故。亦即所谓东施可以蹙眉,却不能把西施的美貌平移到自己身上的可笑之处。”

    “既要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这就不好说了。”

    说到这,李欗也没有再隐瞒什么,而道:“之前一战,本朝虽胜。但胜之难,国公自当日下南洋、坑罗刹时候,就已开始布局联法。”

    “前后近三十年。”

    “最终,以本朝之体量、人口,堪堪战胜了人口不过数百万的英国。”

    “更至于说,英国国土之狭、人口之少,之前岁入,竟不大逊于本朝。要不是国公力主伐印,击杀克来武等辈,若其在印度征收土地税,只怕英人岁入,倍于本朝。”

    “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知其富,知其所以富。”

    “以如此狭小之土地、如此寡澹之人口,竟使得本朝与法兰西联手,不敢登陆、不敢决战于海峡。总不好说,这英国政策不对。”

    “可若说对……”

    “棉布令、裹尸令、商品列举法、垄断专营令、商品补贴法、棉布豁免法、茶叶垄断法、糖税法、航海法、宗教令、爱尔兰羊毛法、扶桑铁器令、商船注册法、民兵轮戍法……如此种种,可有一样与‘自由贸易’有关?”

    “它虽败,败在人口不过数百万、土地不过一省。所遇之敌,东西两大强国,乃至最后又加上西班牙海军,却并不是败在它不行自由贸易上。”

    “是以,此战虽胜,我却多有反思。”

    “楚不贡包茅,遂攻之。楚不贡‘包茅’,英不行‘自由贸易’,遂攻之。用此‘义‘,可以;而笃信此义……倒也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