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暴论(1/2)
作者:望舒慕羲和
    钱,对朝廷来说是个极为敏感的话题。

    打仗要用钱,赈灾要用钱,赏赐要用钱,办学还是要用钱。

    左平章事的这个问题,太过敏感,顿时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岁入三千万,天下的存银至少也要在三十倍以上。

    如果这些银子有一半是从外面输入的,那就是四亿两。自隆庆开关到甲申年,八十年时间,平均每年入银五百万两。

    可是,税并不曾见到。

    这是个简单的数学题,在场的人都会算。

    不管是十抽其二也好、十抽其一也罢,这都对不上。

    显然,这是一个可以抠出来钱的地方,哪怕每年能抠出来五十万两的税,也能缓解很大的财政压力。

    几乎是一瞬间,刘钰之前说过的一些话,瞬间响彻在李淦的脑海里。

    平日里并不会在意,可此时被这话题一引,就无比清晰。

    齐国公在奏折上,转述过刘钰在和罗刹谈判时候说过的关税问题。

    生丝、瓷器、茶叶这几样,都是西洋人需要但又不能自己生产的,所以可以课税,哪怕课十分之三的税,西洋人一样会来买,相对于运回去所得的利润,贸易成本的十分之三根本不是问题。

    外来货物的征税,就要考虑是否对本朝的手工业者造成冲击。

    再联想到刘钰之前说过的皇室参与对蒙古和罗刹贸易的事,想钱想疯了的李淦脑子里已然是转了好几圈。

    皇室垄断贸易,这是与民争利,但西洋人每年输入这么多白银,若是能够掌控,岂不是每岁增加数百万内帑?

    这诱惑实在太大。

    然而这个念头一转,李淦也知道这里面的问题。

    想的容易,实施起来必然彻底走样。

    而若收关税呢?

    现在每年海关的关税,数额根本不多。

    可是西洋人的贸易确实频繁,也确实有钱,那岂不是说明逃税的走私严重?

    本来是一篇关于西域的策论,本来刘钰只是想借此施加一点“天下观”的影响,哪曾想这短短的三百字竟然让李淦等人想到了钱。

    这个问题太过敏感,李淦心想此时最好还是不要提及,遂道:“此番策论问的是西域事,这个就先不用考虑了。咱们继续往下看吧,这也不过是个引题之语罢了。是真是假,待评了优劣,殿前问对再议。”

    避而不谈,其余人也都顺从,继续往下看。

    果然如李淦所言,这三百字只是个引子,这三百字之后,便引到了下一个问题。

    时世易也,贸易路线的改变,西域大国的荒废,西洋银矿的开发,海船远航技术的进步,都使得汉唐时候有利可图的西域,变成了如今彻彻底底的赔钱货。

    曾经的西域不再是现在的西域,如果大顺自比汉唐,那么大顺的西域,应该在南洋。

    而地理上的西域,因为准部、罗刹、英法、绿教等等因素,更像是前朝的辽东。

    汉唐的西域,是有收益的。所以要经营,而且乐于经营。

    前朝的辽东,是负收益的,但若不经营,前朝可是有大祸的,这个经验不能不吸取。

    所以地理上的西域,必须要经营,而且要赔钱经营。

    钱从何出?

    是否能做到王安石说的,不加赋而国用足?

    引出第一个问题。

    若是国朝平定了准部,雪山也不再是曾经的吐蕃,辽东犁庭扫穴基本都是汉人了,西南只是改土归流,喀尔喀蒙古已经彻底完蛋,罗刹国不可能动用太多兵力在东北,那么国朝的威胁在哪?

    也就只剩下了东边,虽然历朝教训,北疆、西患才是威胁,但时代变了,再这么想就是刻舟求剑了。

    国朝可能的威胁,就只剩下了东边。

    要么是日本。

    要么就是西洋诸国。

    想要杜绝本朝的威胁,那就需要一支海军。

    有了海军,不去经营南洋,那岂不是等于有沃土有农具有良种而不去种植吗?

    这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东边是有威胁的。

    两个问题引完,又先把问题绕回到了钱上。

    若以广东为汉唐长安,商品往来,胡人杂居,贸易兴盛,那么南洋就应该是安西都护府。

    坐在家里就能收钱,当然好。

    可刘钰下面又附了一张图表,用从传教士那里收集来的种种物价,告诉众人,坐在家里收钱,钱都被二道贩子挣走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能赚大钱。
第一三零章 暴论(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