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山雨欲来(2/2)
作者:卫国公

    辰正二刻。

    京兆府,长安,长安县,靖安坊。

    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朝阳蓬勃。长安城的金吾卫结束了巡夜,随着大明宫传来的阵阵锣鼓声,长安城的一百零八坊的坊楼也纷纷开始敲起鼓来,告知全城的百姓宵禁业已结束,各大坊门随之而开。

    今日虽是旬休吉日,却也是开市的日子。等着去往西市和东市做生意的商人们,可不会因为旬休而放弃赚一分钱的好机会,一个个备好驮马,两刻工夫前就已在坊门前静候。随着坊门大开,紧邻东市的靖安坊里的商人们,也都鱼贯而出。即使开市是巳正时分,这些商人也都争先恐后地赶往东市大门口,排好长队。

    靖安坊四面各开一坊门,无数小摊贩若不愿赶往东市,便在坊墙外占据好了有利位置,就地铺好麻毯,有的摆出颜色各异的琉璃瓶与瓷器,有的摆好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不过半刻工夫,坊墙下便响起来了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靖安坊地处长安外郭,距离主干朱雀大街不过一条安上大街。毗邻大兴善寺,西邻崇仁坊,南界安善坊,东有启夏门大街,隶属于万年县辖境,南北五百五十步,东西六百五十步。北面相隔四坊,便是长安太极宫。

    虽然距离大明宫还有些距离,然而内里居住的可不简简单单是普通的百姓和商人,由于靖安坊的中心位置,不少达官贵胄的宅邸都在此坊。已故京兆尹韩愈韩昌黎的宅子,就位于此坊的东北隅。

    与众多出坊的百姓身影不同的是,一袭四人软轿正急匆匆地穿过靖安坊坊门,直趋中心十字大街而去。看这软轿的做工和制式,不难看出这轿子里的人官阶品秩不低,怕是得有正四品。不过由于在长安城内,五品以上的官吏多似牛毛,街道两旁的百姓司空见惯,也未对这一软轿投去过多关注。

    “快些,再快些……”

    不过半炷香的工夫,在软轿里主人的催促声下,软轿在十字大街前的前曲向南一拐,进入了一条十步宽的幽深里巷。

    令人奇怪的是,与里巷外面渐趋热闹的坊间大道相比,这里虽有来往行人,却显得颇为寂寥,不过无论是行人,还是扛着软轿的家仆们,却对此都习以为常。许是因为他们都清楚,在这条街巷尽头,靖安坊的西南隅,是那位贵人的宅邸。

    软轿在一座宽大府门前停下,正红朱漆大门顶端悬着一面楠木匾额,上用正体书写“李府”,字迹据说正是出自这间府邸的主人之手。门前有六级水磨大理石阶,宣示着这间府邸主人的尊贵地位。

    软轿的绯色锦帘被拨开,下来一身着正四品深绯官袍的中年人,一把足以引以为傲的美髯从两鬓之间垂下,眼神中除却一丝焦急还有天生的佞柔,爬有皱纹的额头透露着此人知天命之年的岁数。

    中年人整了整衣冠幞头,庄重地走到府门前,用螺狮门环重重地敲了敲大门。虽然每日前来干谒这间府邸主人的文人官吏络绎不绝,旬休日里若是下午,整间宅院门前可以排起数十步长的队伍。但是赶在宵禁刚刚结束,各大坊门甫一开启,便急匆匆地赶过来的,属实只有他一个。

    “谁呀?”门内人问道,虽是家仆,却不乏一点傲人的语气。

    中年人清清嗓子,朗声道:“左司郎中、谏议大夫杨虞卿。”

    听了这名讳,只几息的工夫,里面的门房便开了府门。

    门房看起来三十出头,看了看杨虞卿的略有焦急的神色,想必是有急事来见,而且恐怕事出突然。再加上门房心知杨虞卿为自己家主故交,人称党魁,便一改先前略带傲慢的语调,朝杨虞卿认真地叉手行礼。极为短暂的寒暄过后,门房又微微弯腰,“今日旬休,阿郎还在梳洗,杨郎中这么早来,恐怕还需稍候片刻。”

    “若非真有急事,杨某也绝不会这么早来叨扰李相公。”

    杨虞卿说完,便从袖中掏出一漆封信笺,看信封的厚度,想必事情不会简单。在信笺的封面漆封上方,家仆依稀看见落款写了个“植”。

    “是……六郎寄来的?”门房试探般地猜道。

    杨虞卿捋了捋有些发灰的长髯,不客气地冷笑一声,“是李植寄来的,所以还请先生行方便,某急需入见。”

    “呃……”门房有些犹豫,只因他太熟悉这李府的规矩,若是放杨虞卿入内,家主虽不会说什么,但是自己难免会被管家用杖刑痛打一顿,便颤颤巍巍地道:“既……既是六郎寄给阿郎的,那不妨……先行交给小仆,再代为转交阿郎便好……”

    说完,门房便鼓足勇气伸手,想接过信笺。杨虞卿却忽地把手腕往回一抽,又将信笺放回了袖笼中,彻底收起了脸上的假笑,也丝毫不顾门房的拦阻,自顾自地迈步而入,穿过二门,口中轻轻地念念有词。

    “贱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