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解说诗经成莫逆(2/2)
作者:悟真
    前者不自觉的点头,露出赞赏之色,后者面色则有些不豫,显然对这等见解很是不以为然,甚至不满。

    不过李闲目的已经达到,两位大儒算是被他应付过去,和陆青萍的事情自然也迎刃而解。

    李闲只是没有想到,他今日这一番对诗经的不正经新解,在此后不久,便被王元感在神都集结成文,文中王元感对李闲敢于开过往之先河,以全新的视角解读诗经,大加赞赏,他本人又在其后附上受到启发后对于诗经的新的理论,一篇诗经新解,却是在士林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保守者大肆抨击,支持者,不吝赞美,便是撇开这些,只是儒宗王元感对李闲的赞誉,便足以让他在士林声名鹊起,而那时,李闲的身份已被王元感获知,这位昔日李唐纨绔,摇身一变成了治经学者,此等变化,更是为神都士林议论纷纷。

    便是这样在当时李闲并不当回事的一番诗经解释,却在日后,让他不得不暂时放下于江湖中悠然度日的闲在想法,进而侧身庙堂,置身权斗政争。

    或者的确便出不了世,世界总归会让你身不由己的堕入其中,随波逐流。

    后话暂且不提,回到千载寺禅园。

    李闲的解说终于收尾,王元感、穆卿鎏不管赞同也好反对也好,再望向他的眼神却都是带着赞许的。

    这让穆婉娘对李闲益发的刮目相看,爹爹和元感先生的眼光之高她可是清楚的,不成想,李闲竟然入得了他俩的法眼。

    穆元休也是敬佩不已,治经可非是靠天分便能做好,不经过时间岁月的累积,难有所成,可李闲分明颠覆了这种认知,弱冠之龄,讲解诗经,间中旁征博引,涉及经史子集诸多方面,其于经学的造诣,怕真的是不亚于成名的宿儒了!

    陆青萍于此道不通,只是关切的看着王元感的反应,她也明白,只要这位儒宗给他们正名,那余事便不足为惧了。

    王元感终于在一番思考后出言表态,却是毫不吝惜赞誉之词,对李闲道:“好啊,好啊,如此见解,如此敏思,当得起老夫唤你一声小友了,卿鎏兄,你以为呢?”

    穆卿鎏乃是守旧派,虽说不满李闲颠覆圣道,但王元感所言他也是赞同的。

    “元感兄所言不差,撇开见解不论,小友在经学上的累积,穆某亦不得不叹服啊!”

    大局已定,两位大儒都视李闲为小友,此等人物,若还纠缠他与陆青萍的那点事情,那便是自讨没趣了。

    剩余围观的人也都知道再无热闹可看,纷纷向李闲投以羡慕嫉妒的眼神后,各自散去。

    寒蹇书生见此情形却是急道:“不能这样,不能就这样算了,一番胡言乱语,怎么就经学大家,两位先生莫被他蒙骗了,他与这青楼出身的女子分明是在千载寺私会,这是不容反驳的!”

    王元感和穆卿鎏脸色一沉,书生此语可就是在不给他们面子了!

    李闲更是厌恶此人当面揭陆青萍的短,心思一转,便道:“不才兄怎么就认定在下是与宋夫人私会!在下可以明确告诉不才兄,宋夫人找在下,乃是求在下为其夫君诊病改命,乃是堂堂正正的事情,缘何到你嘴中便如此不堪,说你不正经都是有些轻了,你根本就是心术不正、心思淫邪才对!”

    言语峻厉,如刀般戳刺书生胸膛。

    书生气结,恨声道:“你休要转移话题,什么诊病改命,难不成你这浮浪子弟还会看病算命不成!欺谎之言,如何能取信于人!”

    李闲倏然冷笑,“怎么,不才兄不信在下会诊病改命?看来在下是得拿出些真才实学才成啊。”

    听他所言,穆婉娘和陆青萍安下的心便又悬了起来,二女不禁都有些埋怨李闲节外生枝,她们可是清楚,李闲没可能精通诊病改命这类专精之道的。

    王元感也不免有些蹙眉,说道:“医卜之道更需天分,小友虽治经有法,可有些事情还是莫要胡乱揽上身了,今日的事老夫为你佐证,旁人怎么说便有他们吧!”

    等若给李闲台阶下。

    那书生见两下待遇如此悬殊,心中恨的几欲吐血,咬牙切齿道:“谁作证都没用,他就是与陆青萍在此私会,除非他能证明自己真是懂得医卜之道,怎么样,你做不到吧!”

    险恶嘴脸,望向李闲。

    李闲一笑,神态照旧洒然,悠然道:“好吧,既然不才兄非让在下证明,那在下不好藏拙,便拿不才兄做个证明,不才兄没有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