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沉睡的世界(1/2)
作者:猪在天空
    行走途中,我们很快意识到,通过地下峡谷后,我们随机选择一个孔洞,便可以进入巨大球体内部并非是因为好运。

    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最初的时候一切都已经设计好了。

    继续想下去,我们得到了有趣的结论。

    首先,分布在巨大球体内外表面上的孔洞,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也就是说,只要进入巨大球体外表面上的任意一个孔洞,都可以进入巨大球体内部。

    至于那条可以移动的隧道,我们形象地将它比喻成一辆摆渡车,担负着巨大球体内外表面之间的运输任务。

    由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交通运输模型。

    巨大球体内外表面上的孔洞是固定不动的。而在巨大球体的外壳中,存在许多可以移动的隧道,动态连接着巨大球体内外表面上的孔洞。

    总结一下,就是进入巨大球体内部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是进入巨大球体外表面上的孔洞,然后进入巨大球体外壳中可以移动的隧道,最后进入巨大球体内表面上的孔洞。

    显然,整个过程是事先设计好的。

    巨大球体完全对外开放,任何人只要能够抵达巨大球体的外表面,就可以进入其内部。

    至于隧道的扭曲、收缩和炙热,还有我们的昏迷和醒来,这些奇特现象尚且无法解释,需要进一步探究。

    我们对巨大球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脚下走得越来越快,想要尽快进入地下山脉查看究竟。

    这个时候,我们如沐春风,心情轻松了不少。

    即使无法返回地表,我们还可以活着,不会在丛林中饿死。

    只是没有阳光,生活在黑暗中,时间长了会患上骨质疏松症,但不是绝境。

    之后,我们一次又一次从分支隧道进入主隧道,再从主隧道进入分支隧道,不断降低高度,直至取得成功。

    我们在一条主隧道的尽头看到了地面,距离隧道下沿不到两米。

    王胜利张开双臂,分别与我和两位教授热情拥抱,然后纵身跳下去,站在了地面上。

    他来回走了几步,跺了跺脚,跳了段蹩脚的恰恰,抬手做了个OK的手势。

    我将两位教授一个一个吊下去,王胜利在下面拉住,稳稳地落地。

    接着,我跳了下去,双脚踩在坚实的地面上。

    我深吸一口气,向前走了几步,感觉像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

    王胜利嘴里哼着小曲,打了个响指,道:“走。”

    四个人打着手电,走向地下山脉的方向。

    刚开始时,地面起伏很大,除了碎石还是碎石,看不到任何植被。

    走了几百米后,地面变得平坦起来,碎石跟着消失,露出了黄褐色泥土,一丛一丛的杂草生长在上面。

    我边走边到处看着,四周安静得可怕,一丝风也没有。

    巨大球体内部的一切像是在沉睡,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巨型画卷之中。

    很短的时间里,我的大脑已经勾勒出巨大球体的内部结构,主要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巨大球体的上半部分,主要包括浓稠不化的黑色雾气,从穹顶上垂悬下来的黑色物体,以及下方的两条山脉。

    但因为照明弹照射范围有限,空间里又弥漫着大量黑色雾气,所以我不知道其中还会隐藏着什么。

    巨大球体的下半部分,则是土壤和岩石。虽然我不敢完全肯定,但地理知识告诉我必须是这样。

    我认为,巨大球体内部是一个独立生态系统,为大量植被提供生存支撑。但这个生态系统并不完备,至少没有光照。

    还有,巨大球体内部应该没有降雨。

    但既然这里存在大量植被,就应该存在它们可以存在的原因,比如大量的地下水。

    我可以想到的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我们被永远困在这里,再也无法返回地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

    我估计,那样的生活会比《鲁滨孙漂流记》里的情节还要苦逼。

第32章 沉睡的世界(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