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激将(1/2)
作者:十年卧雪
    杨奉没让梁祯失望,归降没到一个月,就带回了李乐的信札。李乐也是明白人,很早就明白当流寇的日子爽快是爽快了,但终究不是个长久之计,因此在收到杨奉的信札之后,他立刻就回了信,而且似乎还生怕怠慢了梁祯,他派来送回信的,竟就是他自己的养子李元鹏。而且,要求也不多,那就是他不愿跟他的部曲分开,至于上党郡,如果梁祯愿意,他巴不得梁祯的部队能够立刻进驻上党。

    梁祯大喜,厚待李元鹏,临别时,还亲自将他送出安邑,如此一来,梁祯就算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上党郡,也算是在并州有了第一块根据地。

    “并州的各股势力在多年的战争中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如今李乐的归降,势必会打破这脆弱的平衡,依诩愚见,不用多久,并州的战火,便会在上党燃起。”

    贾诩的提醒,梁祯并不觉得出乎意料,因为早在决心招降李乐前,梁祯便得知上党郡的耕地,大都已因战火而丢荒多年,上党的居民,能跑的早都跑了,因此上党现在的情形,是典型的有地无法耕,因此要想驻军上党,就必须从外地调来粮食,否则不出一月,必有变故。

    “怪不得,李乐这小子这么积极地想率部南下归降。”梁祯感叹道,“要是上党物资丰饶,只怕,他就会选择与我等一战了吧?”

    贾诩笑着点点头:“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李乐的做法,亦是人之常情。”

    “李乐的部众托难带女的足有一万五千,河东郡虽大,但供养我部两万人,外加杨奉部七千人,已是极限,如果再加上李乐的一万五千人,只怕吃不消啊。”

    从军多年,梁祯早已明白了一个硬道理,那就是:兵贵精而不贵多。然而,现在又绝非裁军之时,因为无论是刘若收集的线报,还是麾下诸将校的研判,亦或是梁祯自己的经验,都在明确无误地告诉梁祯大战在即。

    大战当前,兵越多,就意味着炮灰越多,炮灰越多,对精锐部队的消耗也就越少。

    黑齿影寒动身去襄陵之前,曾给梁祯算过一笔账,根据她的计算,梁祯所部两万人之中,能称为精锐的,大约有五千人,其中步兵三千六百余,骑兵一千三百余。

    现在即使加上杨奉、李乐部的精锐,能战之士的总数也不会超过六千五百。这么点人,最多只能带动三万人规模的部队,而三万人规模的部队,若西进关中,完全就是给李傕、郭汜这两个拥兵十万的巨头塞牙缝。若东去关东,不说袁绍这等雄踞一州的诸侯,袁术、曹操、刘表这些人,又有哪个是省油灯?而且,关东不比战乱已久的并州,缺了士族豪门的支持,那是真叫一个寸步难行。

    如此看来,还是得向贫瘠边远的并州进兵。一来,可以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二来也可以消耗一部分杨奉、李乐军中的老弱之卒,减轻粮食压力。

    “太原郡的精华,竟在晋阳一县,若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攻占晋阳,其余各县,即便还有不愿归附的,也撑不了多久了。”贾诩继续替梁祯谋划,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获取名望的重要手段。

    “只是晋阳并非易攻之地,守城的白波军也是郭太的嫡系精锐,周围还有於夫罗的骑兵伺机而动。我军若攻势受困,顷刻之间,便有覆巢之危。”

    梁祯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跟贾诩乃至麾下诸将的不同之处,那就是,他是主帅,他得对自己的一切决定负责,成了自然是位极人臣,一飞冲天,若败了,名震一时的大贤良师、董太师等就是他的下场。

    相比之下,贾诩等人即使在梁祯败亡之后,却还能凭借自己积累的名望在别的诸侯那里获得一席之地。正因为有这点本质上的不同,梁祯才不得不事事小心斟酌,以免一不小心就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如何说服主公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也是谋士的必备技能,因此,梁祯话音刚落,贾诩便胸有成竹地道出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说词:“郭太之所以能纵横并州多年,概因关东黄巾之乱余波难平,西州羌乱又接连不断,朝廷早已无力多顾。”

    “如今,德源率军三万余,麾下又有杨奉将军这等立功心切的降将,正是天赐之机。更何况晋阳大城,守军若龟缩不出,不出半月,便有粮断之危。可若要占领城外要地,以郭太现在手头的兵力,是万万不够的。”

    “可城外的要地,难道於夫罗就不会帮忙把手吗?”梁祯一脸狐疑地看着晋阳城外的几个要点,这几个要点如果单靠步兵把手,那确实无法做到互相呼应,然而若有骑士相助,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於夫罗是因国人叛乱而被迫滞留在我大汉境内的,换句话讲,他之所以能够活到现在,靠的,就是他手头上的骑士。然而这些人,打一仗就会死一些。如果是我,我是绝对不会为了一个随时可变的盟友而拼死作战的。”
第二百八十九章 激将(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