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国之模范(2/2)
作者:浮沉的命运

    “吴大人,彰德府城给你们都安排了住处,你有空的话,就过去歇歇。平日里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太辛劳国事,这样对身体不好。”

    对这位户部侍郎,王泰也是有几分赞赏。相比于明末大多数官员空谈妄论,这位吴侍郎,是位难得的实干派官员。

    “王大人,多谢你的美意。”

    吴甘中摇摇头道:“王大人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整肃地方,雷霆手段,造福百姓,为国为民,那才是大手笔,在下佩服之至!”

    “承让!承让!”

    王泰拱手谦让。他在河南一地的作为,终究还是有人欣赏,而且还是清流。

    出来时,造币局门口那几个锦衣卫缇校,个个满脸赔笑,对王泰都是礼让三分。

    王泰示意了一下,每人的手中,都被杨震塞了一个钱袋。

    “王大人慢走!”

    锦衣卫们满脸笑容送王泰离开,个个都是羡慕不已。这样的年龄,便是一省巡抚,财大气粗,看来这河南,富庶繁荣,经营的不错。

    “公子,好好一座造币局,却和咱们没有关系,真是心有不甘啊!”

    或许是造币局里,看到了如此多的银元,一路上,杨震羡慕妒忌恨之余,心里始终有些不舒服。

    王泰的点子,王泰跑前跑后,亲力亲为,银子也是王泰所出,最后却归于朝廷,也许最后都归于那些贪官污吏。

    “你这家伙,又在胡思乱想。”

    王泰转过头来,看着远方的造币局,微微一笑。

    “我又不缺银子,这造币局也是为了河南百姓,为了天下百姓。何况……”

    王泰顿了一下,继续道:“我要是想要银子,自己再建一座造币局就行,又何必庸人自扰。”

    高大的水泥墙,三米高的铁栅栏门,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和铁门对直,把碧绿的草坪分成两半,草坪上数十棵一人高的松柏郁郁葱葱,苍翠欲滴。

    而让人记忆深刻的,则是铁门左侧挂着的木牌上,“中原银行彰德分行”几个白底红色大字,大门两侧的卫士身材挺拔,抬头挺胸,威严肃穆,肩膀上挎着的刺刀寒光闪闪,令人肃然起敬。

    水泥路的尽头,一座三层的水泥楼,巨大的门窗,来往的人不绝,这便是银行的办事大厅了。

    前来银行办理业务的,除了一般的百姓,商贾小贩,还有军中的将士,更有许多官府中人,达官贵族。

    “世子,你也来了。”

    刚办完存款的彰德府富贾刘国富出来,却在银行门口正好碰见赵王府的世子,几个王府家仆的怀中,抱着几个箱子。

    “刘掌柜,你也来了。”

    赵世子年纪轻轻,神色腼腆,算是打了个招呼。

    “刘掌柜,你换银元,还是来存钱?”

    王府的下人赶紧问道。

    “即是换银元,也是来存。世道不好,放在家里担惊受怕,还是官府可靠。”

    刘掌柜离开,赵世子带人进了银行大厅,银行的工作人员眼尖,满脸笑容,赶紧迎上前来。

    “公子,你也来存钱?”

    “这是赵王府的世子,你们弄快吧!”

    下人亮出了身份,工作人员微微一笑。

    “世子一看就是大客户,我们自然会从优从快!”

    他带着赵世子一行人上了二楼,把人带到了雅间,向后面的工作人员道:“赵世子是贵客,赶紧泡好茶上来!”

    连赵王府的世子都来存钱,银行的生意,看来是越来越好了。

    月前,也就是春节前,“彰德分行”挂牌,就在整个彰德府引起了轰动。

    钱庄自古有之,兑换业务则自西汉始,到唐宋有所发展,始由金银店、柜坊等兼营。元及明初,政府欲专行纸钞,民间仍用银锭和铜钱,银、钱、钞三品并行,多种公私机构商号兼营兑换业务。

    明英宗正统年间,大明宝钞(纸币)贬值,政府放松用银禁令,银钱公开流通。由于兑换业发达,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更多,乃出现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又叫钱铺、钱庄等。

    明万历五年(1577),朝廷下旨设立钱铺,是为钱铺法定之始,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

    “中原银行彰德分行”成立,所有的钱庄哀声一片,因为新币发自“中原银行”,作为代替白银的发行货币,银元和铜元归“中原银行”拥有,他们也不得不接受新币流通的事实。

    即便他们接收了新币,令他们最不能接受的,便是所有的私人钱庄都要经过审核,通过的才能继续经营,这更使得许多不良奸商叫苦连天。这样一来,岂不是官府独享铸钱之利,而断了他们的财路。

    官字两张口,即便满腹怨言,谁也不敢造次,谁都知道,新任的巡抚大人,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即便是恶名昭彰的“河南四大凶”,也是被杀的杀,关的关,何况他们这些“小凶”、“小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