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榨干朝鲜(2/2)
作者:小耳朵是只猫
    出了大营,孟特穆拉着盛庸的手,激动的说道:“总兵大人,我好难啊。。。”

    孟特穆眼眶泛红,他很怕呢,真的很怕,他才有多少族人?如果真的得罪了徐钦,真的,徐钦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就孟特穆那点家底,魏国公府附庸的勋贵们,想捏死孟特穆,简直不要太简单了。

    “怎么了?你哪里难了?”

    盛庸狐疑道,对这个孟特穆,他是属于重点关注对象毕竟为将者,一军统帅,严禁仁慈。

    所谓慈不掌兵。

    “我,我......”孟特穆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从何说起。

    盛庸看出了孟特穆心中的担忧,笑了笑道:“放心吧,人家一个是魏国公,一个是开国公,这两个小子的地位,在三代勋贵中,无出其右。”

    “以后严明军纪,莫要在犯了忌讳,等有机会了,我送你儿子去南京陆军学院深造,到时候也去内地当个将军,总比在这塞外苦寒之地要好的多。”

    盛庸打气勉励的说着。

    孟特穆直接给盛庸跪了,恭敬道:“总兵大恩,孟特穆没齿难忘。。。”

    “还会拽词了,你不走,我可走了,明晚就要出征了,先歇着吧。”盛庸本就待人宽和,御下严苛的同时,也是完全按照军纪军规来办。

    但若是有那个老弟兄来找他帮点小忙,只要是不触动朝廷利益,不会把自己拉下水的,他都是免费帮助,毕竟朝廷抓贪抓的严厉。

    这个时候,孟特穆捏紧了拳头,咬紧牙关道:“小子,老子今天就是拼了命,也的给你杀个功名出来,以后去了南京陆军学院,也能让老祖宗荣光万里。”

    孟特穆自己是没什么机会了,他就是一个千户,还没到保送南京陆军学院深造的程度。

    “那些海西女真残部,野人女真,也真的是傻缺,放着大明这么好的大腿不抱紧了,跑去深山老林躲着。”

    “你们躲着吧,等着那天,朝廷对北边动手了,你们再想投诚,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汉人女真,这个名字忒不好听了。”

    “早晚,我的族人,也是汉人,要抢在察罕前边,成为汉人。除掉女真的名头。”孟特穆算是看穿了。

    他不能成为汉人,哪怕他在兴中卫是个千户,但在真正的权力上,他真的就是个九品小官,屁都算不上。

    想封公封候,孟特穆的自身身份,就极大的限制了他。

    “我族一定会成功的!!!”

    朝鲜。

    汉城。

    李芳果此时还被囚禁在王宫内,被李芳干完全软禁起来,李成桂老了,逃命一样的跑去了和宁窝着。

    这朝鲜国事,他估计也是懒得理会了。

    议事府。

    李芳干看着一众大臣们。

    “世子爷,守不住了。投降吧。”

    “大明朝廷打着维护朝鲜和平的名义,数万军队大举入侵我境,咸镜道整个被人家完全占了去。”

    “世子,北方已经无险可守了!”

    “明军火炮方便,威力奇大,我军完全不是对手。”

    “不论是训练,还是兵器,我军虽配备洪武二十四式火铳,但碰上明军的洪武二十七式线膛枪,完全没有胜算。人家在四百步外就能开抢,我军往往要到二百八十步,才能造成一定杀伤。”

    整个议事府内,所有的朝鲜大臣,一窝蜂的将罪责怪在了李芳干和北朝鲜军队羸弱上。

    李芳干道:“当初说有朝廷支持,不用理会皇帝使者的是你们,现在让我投降的,又是你们?”

    李芳干直接抓狂,案台上的东西被他一扫而空,直接推倒。

    “现在明军打过来了,你们不想着如何退敌,竟然向着让我投降?”李芳干怒火冲天的呵斥着。

    当初方世玉遣使来,严词要求李芳干还政于李芳果,以维护朝鲜境内的和平稳定,就是李芳干的这一众大臣们说什么,大明朝廷不会派兵过来,他们有文官大老爷的支持,文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阻拦大明朝廷出兵。

    然而,他们却忘记了,朝廷出兵与否,大明是否要同周边那个国家,亦或者是海外某个国家开战,完全就不是文官大老爷说的算的。

    他们确实可以阻拦,但只要皇帝认准了,七军都督府无数的将领都需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文官没有兵权,他们如何能阻碍的了,朝廷进军退兵的事情。

    如今明军已经过了鸭绿江,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北方供养的那些军队,就跟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

    李芳干自从和李芳远对着干之后,还从来没遭遇过这版降维打击。

    李芳干虽然也知道,明朝两边倒,扶持他的同时,也有一股甚至比文官更恐怖的势力,在扶持李芳远。

    但双方至少还处于同一线上,标准都差不多,几场战争,也是互有胜负,虽然李芳远胜多败少,至少局面是稳定的。

    只是朝鲜经历了长久的王子之乱,南北对峙,在大明军队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幻想着要成为朝鲜国王的李芳干,李芳远,在这一刻,心中那无数的梦想,悉数破灭。

    没有人知道,他们为了获得大明朝廷的支持,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不过好在,朝鲜军虽羸弱,但却也并没有大臣们说的那么不堪一击。

    拱卫北方的军队,都是南征北战的精兵,熟悉山林地形,也着实给明军造成了不小的损伤。

    李芳干看着一众大臣,稳定心神,他终究是亲自上过战场的,对于战事,也熟知许多。

    在面对明军势如破竹的攻势,大军合为一路,直取汉城之时。

    李芳干果断开口道:“下令,所有汉城的军队,全部集结,准备前往江陵。”

    李芳干早年跟随父亲李成桂,在朝鲜境内大小战事不少,虽然比不得李芳远,但心里却一直有着自己的算盘。

    大明军对自从抵达鸭绿江,在明军还没有过江的时候李芳干就做出了充分的部署。

    而如今传来的消息,咸镜山脉已经完全落入明军手中,明军侧翼再无忧虑,驻扎在咸兴卫的蒙古骑兵,李芳干还是见识过的。

    如今两天的时间过去了,明军虽然还没到汉城,但想必已经距离汉城不远了,要不了多久,怕是就要抵达汉城,旦明军抵达汉城。

    若是李芳干被抓获,那这北朝鲜,他辛辛苦苦夺来的半壁江山,就要被大明朝廷还给自己的兄长李芳果了,他怎么愿意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这时,在李芳干的身边,一名大臣进言道:“世子,我们迁去江陵倒是没问题,只是大世子......”

    李芳果虽然被大明朝廷册封为朝鲜国王,但他在这些朝鲜的臣子眼中,也只能算是一个大世子罢了。

    或许是为了迎合李芳干的口味,在李芳干的议事府中,并不存在什么朝鲜国王的称谓。

    毕竟,他没有得到册封。

    “江陵才是我的大本营,哪里有精兵四万,加上汉城带过去的两万人马,挡住明军锋芒应该不难。”

    “至于圣上,把他一起带着,留给明军,终究是个麻烦事。”李芳干异常果断的说着。

    虽然杀了李芳果也是个好办法,可他若是杀了李芳果,那无论明军是否会暴跳如雷,就是他的兄弟李芳远,也会打着替朝鲜国王报仇的旗号,号召整个朝鲜的力量,围攻他李芳干。

    直到这个时候,李芳干才发现,有的时候,这个身份,真的是拖油瓶。

    “世子,汉城重中之重,这里是我国王都,就这么把它丢了,不做抵抗,单靠江陵,如何能挡得住明军的锋芒。”

    汉城,李家父子在这里经营了许多年,这里又是控扼南北的重地,一旦丢了汉城,不单单是这里的财富,要拱手相让,送给明军。

    便是日后,他们也不会在有机会,能回到这个地方了。闻言,李芳干微微犹豫,放弃脚下的汉城,就是代表着他李芳干彻底输给了明军,甚至是人家还没打到城下,他就直接投降了。

    不战而降,为人所不耻也。

    可是固守汉城,李芳干也看不见半点希望。

    明军跨过鸭绿江已经两天多的时间了,按照脚程计算他们的骑兵都分散在两翼,以保护最后的补给线。

    三面大海,已经被完全包围,李芳远那边应该也有明军登陆吧,退守江陵,或许还可东山再起,硬碰硬的话,再也不会有机会。

    “传令,即刻集结,火速撤退,至于财货,能拿多少,带走多少!”

    李芳干严声呵斥道。

    眼下的情形,已经不容他在优柔寡断了,晚一步,都可能会被明军的前锋部队困在城内,到时候,那可就真的一切都晚了。

    “世子若是想要避其锋芒,不与争锋,最好的办法,还是留大世子在王宫,明军既是要恢复大世子的正统政权。”

    “只要我们躲在江陵,上表称臣,明军的目的达到了,断然在没有对我军动手的可能。”

    听了大臣的说辞,李芳干点了点头,大明要恢复朝鲜的稳定,和平。既然有了停战理由,他们自然不会轻易再进攻。

    只是他们的目光,还将大明放在那个,以仁义理智为外交准则好面子的天朝上国。

    也是他们低估了七军都督府,为了发财,会做出多么没有下限的事情。

    大明太始五年,正月三十

    明军进入汉城。

    时日,李芳干刚刚逃出汉城,不足两个时辰。

    谁知,当明军进入时,王宫燃起一股熊熊大火,大火焚烧王宫,三日未灭。明军组织汉城民壮,奋力救火,而无所得。

    待到大火扑灭时,整个汉城王宫,已经被烧的不成样子。

    明军打扫王宫废墟时,经人辨别,李芳果以及他的儿子,女儿,全数被焚,唯独一个幼子幸免。

    李福生在大火中,被明军率先救出,只有七岁的他,登上了朝鲜王位,成为朝鲜在大明朝廷名义上的第三任朝鲜国王。

    登位的第一天,李福生在明军的要求下,下诏令李芳,李芳干余部投降。

    明军两路出动,封锁海域,李芳远的南岸地区,有大明朝廷水师舰队的登陆部队,在炮火覆盖饱和打击下,将李芳远逼到了釜山。

    诏令下达,李芳远和李芳干实则并没有接到诏令。

    朝鲜王李福生的诏令在朝鲜境内疯狂流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李芳远和李芳干二人,不顾天朝威严,置朝鲜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妄图在起战争。

    刻意的渲染,虽然会让人反问,但明朝军队也并没有给他们反驳的机会。

    大明太始五年,二月初四,明军攻破江陵,俘虏李芳干及一众朝鲜大臣,俘虏李芳干对焚毁朝鲜王宫,焚烧兄长,侄子,侄女,嫂嫂之事,如数承认。

    大明太始五年,二月初七,南境明军,在釜山抓获李芳远所部。

    朝鲜的第二次王子之乱,以大明朝廷武力干涉而告终。太始五年,二月十四,中央朝廷下诏,重订朝鲜都城于新义州。深感战争带来的危害,大明朝廷同朝鲜王室,签订了国防边境条约,规定双方边境,史称庚辰条约。

    条约限定,朝鲜同大明以鸭绿江为界,江北为大明领土,鸭绿江中游的狼林山脉以西归朝鲜,山脉以东归大明。狼林山脉一路延伸到整个咸兴平原,全数归属大明。

    条款其二:朝鲜承担大明维护朝鲜和平,镇压暴乱之军费,合计黄金七十万两,分十五年以朝鲜赋税为抵押,每年支付大明五万两足量黄金,总计七十五万两黄金。

    条款三:鉴于朝鲜境内,不服王化,不尊天意,不敬圣君,为防朝鲜在有暴乱之事,使得边疆子民,遭受战火之苦,大明于朝鲜驻军一万八千四百人,共计四个卫满编。

    分别为,釜山卫,蔚山卫,开城卫,义州卫。朝鲜每年支付军费共计一千三百万贯宝钞。

    条款四:为维持友邻和睦,朝鲜于义州,开城,设立大明免税区域,大明朝廷治下商贾,开设商铺,不缴纳任何税费。

    条款五:无大明朝廷天雷王恩准,朝鲜国王,不得离开义州,以防祸事。

    前边的方世玉将义州赐给朝鲜做都城,换取朝鲜东北的整个沿海地区和咸兴平原,这些虽然有得有失,大明处于得利方。

    但真正让方世玉满意,并且大明官方一直认同的,还是条款的最后一条。

    条款六:限定朝鲜一应货物,结算标准皆以大明宝钞为准,定大明宝钞为朝鲜境内唯一可通行货币。

    结语:大明太始五年,二月十八日。

    签署人:大明礼部右侍郎李至刚。

    这是大明朝廷对外战争的第一次以条款约定的形势,而结束。

    朝鲜境内的叛乱,从明军出兵,到全数剿灭,前后还没有超过一个月的时间。

    撮尔小国,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一旦敌人势如破竹,他们会在瞬间,分崩离析,土崩瓦解。

    而朝鲜迁都义州。义州是什么地方?原本这块地是明朝在辽东的领土,不过方世玉思来想去,让朝鲜把都城放在汉城,开城,这对于朝廷日后拿捏,非常不利。

    而且非常容易出现乱子。

    可义州和辽东只有一江之隔,又是一片荒地,从辽阳总兵府出兵到义州,前后用不上两天时间。

    义州靠海,大明海军在弱的哪一天,靠着数量也足以让朝鲜望而止步了。

    将朝鲜的都城迁到义州,是方世玉和内阁诸臣,商量了许久才得出的结论。

    义州,无论是从海上,还是从陆地,朝鲜背靠大明,可以不惧任何外部势力的入侵,他们依靠大明朝廷的时候,可以安心发展,他们想要搞动作的时候。

    大明朝廷也可以旦夕之间,数万大军兵临城下,封锁海域,更何况,义州是个荒地,城池建造,布防,完全由大明控制。

    城多高,池多深,完全是明朝廷说的算。

    虽然大明割舍了一个义州,但同时也获得了朝鲜境内为数不多的咸兴平原,朝廷在辽东的产粮地又多了一块。

    而大明在朝鲜东部沿海地区的版图,也将大明的海军港口延伸到了整个外东海。

    用一块百平方公里的荒地,换一块平原,将大明在外东北海域的沿岸连成一片,同时还可以完全控制朝鲜官府。

    这个买卖,方世玉感觉自己并不算赔钱。

    他已经将整个朝鲜榨干了。

    李芳干,李芳远,他们在朝鲜做了什么事?

    无下限的搜刮民脂民膏,掠夺财富。

    他们掠夺的财富去了哪里?

    极少部分的进了大明国库,七成进了方世玉和七军都督府的口袋里,整个朝鲜的经济已经崩塌,这个时候,大明宝钞成为朝鲜名义上的唯一通行货币。

    这结果,方世玉已经相当满意了。

    非是方世玉满意,文官们,勋贵们,大家都很满意,朝廷开疆拓土,他们赚的盆满钵满,虽然分赃严重不均,文官的比例少的可怜。

    但至少这笔钱,在皇帝和同僚的眼中,这是合法所得,是坐地分赃的合法赃款,这种钱再多,朝廷也不会认为是贪赃受贿所得。

    文官大老爷们,第一次尝试到,原来当官赚钱,不是要欺上瞒下,忽悠自己治下的百姓榨取利益,榨取其他国家势力的子民,赚取大额利润的同时。

    微微施舍一点给自己境内的子民,非但可以被治下百姓感恩戴德,乃至于建造祠堂,供奉长生牌位,还可以不用担心锦衣卫上门查账。

    活的相当滋润。

    大明剿灭朝鲜叛军战争,彻底给大明的文官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方世玉也亲手打破了自己定下的,想当官别想发财,想发财别想当官,毕竟他和七军都督府分了大额利润,总不能真的让文官们干瞪眼看着。

    哪怕是给点汤喝,让他们少在背后使绊子,拖后腿,方世玉也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买卖。

    自古以来,华夏王朝就没有因为外部力量而国破家亡自古以来,华夏王朝就没有因为外部力量而国破家亡的,所有的改朝换代,都是从内部开始,或是内部政体结构出现了问题。

    华夏人不在内里斗,将目光望向王阳大海,难以想象,这些文官大老爷么,为了赚取利润,会做出什么样的疯狂事

    但这些,方世玉选择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只要他们不动国家公共的利益,纵然在利益上方世玉让出一点又算的什么?

    利益,又不是权力必须分文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