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该狠则狠(1/2)
作者:隐宗宗主
    “重庆府、忠州、夔州、太平以及石柱、酉阳一线可交与倪文祯负责,然后令各地大军配合,如此一来,问题应该不大;顺庆、达州、保宁以及汉中府等地,属下亲自去一趟吧。”顾德全闻言想了想说道:“不过,当前我们只能同第一次土改那样,在大军的压制下,强制土改了。”

    黎汉明闻言想了想,随即便点了点头道:“可以,当前我们需要的是百姓的支持,有了人民群众,我们才能有充足的兵源,至于那些不配合的乡绅地主,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有了重庆乡绅之乱的教训,黎汉明也明白,土地改革,不流血是不可能的,要么自己人流血,要么就让乡绅地主流血。

    当前的土改就只是一个选择题,并且还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对黎汉明如此,对乡绅地主亦是如此。

    想了想黎汉明又交待道:“到目前为止,我们能用的人还是太少,还是那句话,有合适的人选,便多带一些出来吧。”

    “是!”顾德全闻言连忙拱手道:“我们一直都带着一批人的,只是他们现在能力还不够,不足以主政一方,属下与、黎、胡二位部长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再带着他们出几次任务后,应该就差不多了。”

    土改是必须进行的,每个王朝的初期都是少量人口、大量土地,处于人少地多的环境。

    随着太平盛世到来,人口逐渐增多,土地的开垦却有上限,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渐减少的局面。

    再加上强有力者大肆兼并土地,于是又有无数人没有田种,只好成群结队外出谋生,形成不受管束的流民潮。

    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王朝也就完蛋。

    这种围绕土地形成的轮回,在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前,每个王朝都难以避免,它们始终挺不过三百年一次的周期律。

    而处于周期律中心的,则是乡绅地主。

    乡绅地主是土地兼并的主力军,也是农业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当然,土地做为唯一生产资料的农业时代,想发家致富只有买田置地,再加上娶妻生子可谓人生美满。

    可是工业时代来临以后,纯粹的农业地主已经成为历史进程的绊脚石。

    如果不积极转型升级,一定会有人热情帮忙。

    土地经济拥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投资成功,只要不出什么大的变动,子子孙孙都可以衣食无忧。

    甚至土地经济是一种复利投资。

    假如隔壁老王有100亩土地,再想兼并100亩就很难,只好一亩一亩的慢慢往家里楼,直到老王晚年的时候,已经积攒了200亩土地。

    有这样的基础,老王的儿子就可以勾结官府,进入当地的核心圈子,兼并起来速度更快。

    如果发展顺利的话,老王的孙子接掌家业时,已经坐拥良田千亩。

    那么问题来了:王家的后代还需要奋斗吗?

    显然不需要了。

    既然土地数量是有限的,每个地主的土地占有量也是有限的,一旦达到某个峰值之后,增长必然会停止。

    经济增长的天花板压得这么低,对于地主来说是好事,求之不得的好事。

    老王的后人累死也种不完千亩良田,那就不如租给佃户,每年按时收租就好,这是一种特别稳妥的经营方式。

    这才是地主的铁杆庄稼,只要土地在手,子子孙孙都能享受好生活。

    由于土地瓜分完毕,佃户只能租田种。

    不是租王家的地,就是租李家的地,反正就这么几家人,只要不租就得全家饿死......于是,地主可以联合起来抬高地租。

    爱租不租,我可没有强迫你哦,饿死活该。

    这样一来,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越来越强,越来越活的没有尊严。

    而对于地主们来说,既然可以趴在土地上生活,地主们投资工业的欲望显然很低。

    土地不会跑,只要地契在手,种出来的粮食一定是自己家的,只要社会形态不变,地主就饿不死。

    而投资工业是有风险的。取出多年积蓄来投资办厂,一个不小心就关门倒闭,亏不亏啊。仔细想想,还是当地主靠谱。

    地主基本不从事创造性的工业生产,想用什么东西买就行了,至于从哪里买是无所谓的。

    他们把财富全部存起来,基本不会用于对外投资,唯一的消费是改善个人生活,希望依靠地主实现工业化是痴人说梦。

    他们能带动的产业,只有奢侈品和房地产。

    山西的晋商大院,就是商业资本地主化的产物,庞大的资本并没有投向工业领域嘛。

    由于土地是固定资产,到哪里都带不走,所以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时,当带路党和汉奸的,往往也是地主。

    为了保住现状,明末士绅可以当带路党,清末地主可以不思进取,民国地主也要搞还乡团等等。

    虽然他们中间有很多修桥补路的善人,但是做为坐拥资本和人力的落后群体,已经成为工业的绊脚石。

    如果地主阶层一直存在下去,那么资本、人口永远不能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黎汉明想发展工业也有心无力。

    清除地主只是历史的车轮碾压过来时,解放生产力的一种方式。

    每个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一场清除农业地主的行动。

    注意是清除农业地主,如果转型成工业地主的话,则可以一直存在下来。

    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

    当时的英国,纺织品在海外销售的很好,于是英国地主把农民都赶走,让农田长草之后放羊,然后剪羊毛做成纺织品赚钱。

    虽然地主依然是地主,但已经完成转型。

    他们不再是用土地锁死资本、人力的农业地主,而是积极参与工商业,和国家对外征战绑定在一起的工业地主。

    从另一方面来说,圈地运动中被赶出来的农民,也成为工商业市场中的廉价劳动力。

    无形之中,英国实现资本、人力和土地的分离。

    其实中国最有希望实现转型的,是明末江南地主,已经资本主义萌芽了。

    但明朝的海贸一直不正规,属于官商一体的捞钱行为,并且赚钱之后又投入到土地,没有形成独立的势力。

    紧接着八旗入关。

    八旗也做过“跑马圈地”的事,和英国不同的是,八旗贵族的圈地,把农民和土地结合的更加紧密。
第一百四十九章 该狠则狠(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