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大同城下(二)(1/2)
作者:人间十年
    明军和大顺军组成的联合作战部队,向着大同城前进。

    被联军打败的济尔哈朗一路狂奔,终于撤回到大同城,大同城守军千余人,济尔哈朗调动大同东边阳和,高山,天成三卫城兵马,令三天内向大同城集结,这三卫兵马因为距离山阴太远,还没有抵达山阴,济尔哈朗就被击败,在各自守将带领下撤回到驻地。

    被济尔哈朗再一次调动增援大同府,三地守将带来六千兵马进入大同城,济尔哈朗又让部将去宣府镇,请求宣府镇总兵王承允率兵增援。

    王承允也是一个三姓家奴,从大明到大顺,又从大顺到大清,投降清军以后,死心塌地跟着清军,为清军攻城略地,稳定后方,几乎是尽心尽力为大清提供最好的服务。

    可他接到济尔哈朗求援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增援,而是骑上快马来到京城,向多尔衮请示要不要增援大同府。

    多尔衮在御膳房召见王承允,对王承允这种奴才,多尔衮内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增援济尔哈朗,那是重中之重,可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调宣府兵增援大同府,那就是一个有独立自主倾向的军阀,他让王承允速速增兵大同府,作为奖励,并提拔王承允为大同府知府。

    王承允回到宣府镇,提兵一万增援大同府,这一万兵马是宣府镇守备部队,王承允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是他的五百家丁,还有在宣府镇驻守的五百八旗兵,其余部队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也就比武装百姓强一点儿。

    他率领一万杂牌部队支援大同府,王承允倒也不怕,他认为大顺军和明军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这数年征战,双方有经验的野战军,老兵大多战死,新招募的军队不可能这么快就形成百战之师,

    他的潜意识里,大顺军和明军没有八旗兵厉害,他带去这一万部队,野战能力可能和大顺军,明军不相上下,可有五百八旗兵,还有济尔哈朗在大同城的八旗兵,绝对可以击溃明军和大顺军。

    从宣府镇到大同城,比延安府到大同城要近一些,但是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主力部队提前发起进攻,在王承允启程之际,李自成已经攻占大同府西边三卫城。

    令刘宗敏率领中营进攻大同左卫,刘宗敏是李自成最为倚重大将,一路上攻城拔寨,横扫大同府境内清军部队,竟然比李过,聆敬阳提前一天抵达大同城。

    城外大顺军数万兵马,城内只有三千多清军,济尔哈朗下令全军将士死守大同城,他和部下鼓气,只要五天时间,宣府镇兵就会赶来支援,摄政王还会下令博洛率军支援大同府。

    城内清军将士对他的话半信半疑,为了进一步鼓舞士气,济尔哈朗把城中银子都分发给诸位将士,只要守住大同城,城内士兵赏银一百两,将官提升一级。

    在银子和高官厚禄下,清军六千将士打起精神,在济尔哈朗指挥下死守大同城。

    刘宗敏抵达大同城后,见大同城城墙高,还很厚,大顺军又缺乏重武器,刘宗敏想围而不攻,困死大同城内清军,却被随后赶来的李过和聆敬阳建议立即攻打大同城。

    刘宗敏在大顺军中属于前三号人物,可面对李过,他还是很给面子,倒是聆敬阳,刘宗敏没有正眼看他,聆敬阳倒也不是生气,他来大同城不是讨大顺军欢心,而是攻破大同城,获取粮草给军民过冬。

    李过急于攻打大同城,是因为他认为清军不会任由大顺军攻打大同城这个军事重镇,一定会有援军前来增援,要抢在清军到来之前攻下大同城。

    刘宗敏却以为可以围点打援,以大同城为诱饵,尽可能多歼灭清军,

    刘宗敏轻视清军,李过坚持继续攻打大同城,聆敬阳见两人意见不一致,率领部队去大同城附近游弋,消灭在外围的少量清军。

    刘宗敏兵力雄厚,他不攻打大同城,李过也没有办法,他的兵力不足以强攻大同城,也带着部队去消灭各地少量清军,于是大顺军在大同城下和清军耗了三天。

    直到王承允带着一万兵马进去大同府,刘宗敏大喜,令中营大将张鼎率军去歼灭清军援军,王承允进入大同府后,没有冒进,而是带着部队进入到阳和卫,在这里等待博洛大军。

    张鼎率军进攻阳和卫,聆敬阳也在此地潜伏,带来的五千石粮草,给了李过二千五百石,又给每个民夫五千粮草,让他们回宁武关,剩下的粮草就只能维持全军十天口粮,在不获的粮草,就要率领部队撤退。

第三百九十章:大同城下(二)(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