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集结令(1/2)
作者:木子蓝色
    相比起无数饿死在南下逃荒路上的家乡人,甚至是那些死于战乱刀兵中的百姓,他们真的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赵贵常常感慨他们运气好,当初饿死前刚好遇到了御营北上,也感慨自己以前书没白念,要不是能写会算,还做过药材收购,他也不可能谋到粮台的差事,一家人若没他这身份,如今也没这条件。

    可能勉强渡江了,但一无所有的他们,也只能暂时成为别人的佃户雇工什么的,那日子可就更艰难了。

    对于皇帝来说,也许最紧要的是北伐恢复中原驱除鞑虏,但对于他们这些小民来说,最大的愿望,还是能在乱世里远离战火,能够有一块立足之地,能够一家人温饱,其它的已经不敢奢求太多。

    “粥煮好了,好香。”

    加了蛇肉的杂粮野菜粥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在茶山上忙碌半天,又湿又冷的他们,不由的咽起口水来。

    “赶紧来吃饭了。”

    两家十几口人,围在一起,烤着那堆火,吃着热腾腾的粥,每人还分到一两条小烤鱼,大家边吃边聊,虽是辛苦,可脸上充满笑容。

    相比起几个月前悲惨的逃难、挨饿受怕的经历,如今无疑是在天堂。

    再辛苦也不觉得苦。

    北方山东平原人,如今南渡生活在浙东山区,完全不同的气候环境,但大家都在努力的适应着。

    一条小小的鲫鱼,烤的黢黑,但大家仍然很满足的享受着,把多刺的鱼肉一点点都吃掉。

    趁着两家人都在,赵贵和赵福也就跟大家说起打算贷钱盘下乡里那个小茶作坊。

    两家以前都算是小地主富农之家,两人妻子以前虽不说多养尊处优,但确实还是日子不错,如今却得在丈夫不在的时候,撑起整个家,尤其是赵贵的妻子,孩子们还小,她一个女人,却得处处跟男人一样努力。

    半年多的时间,已经让她苍老了许多,才三十出头,头发都白了不少,脸上也有了皱纹,手脚也粗糙了,但她脸上却还是带着笑,尤其是丈夫在身边,让她这些天笑容没断过。

    对她而言,现在的生活虽苦,但她很满足,看着孩子们在身边,尤其是晚上能够安心的睡眠,不用再总是喊饿,不用再担惊受怕,她满足了。

    丈夫的打算,她一个妇人完全支持。

    虽然这有风险,但她觉得男人们肯定也是考虑过的,而且他们眼光经验比女人更好,他们决定好的事,她支持便是。

    “等咱们把作坊盘下来,你们也不要再来采茶了,采一天也赚不了几分银子,到时都到作坊里帮忙,跟着师傅们学学手艺,这手艺学到了手,到什么时候都不会亏的。”

    赵贵看着儿女们,“还有一个事,老大也不小了,不能耽误了,回头我把他送到乡上学校里去读书。”

    读书比学手艺更重要。

    家里条件虽苦,也得想办法,好在乡上的学校是县里刚办起来的,官吏、军人子弟都是免学费的,当然,老师们的束脩肯定得给的,哪怕再条件差,这个师礼不能少。

    读书上学,也还有不少开销,得买纸墨笔砚等,这些都不便宜,但赵贵自己是读书人,以前还考过童生,很清楚读书人身份的重要,他若是没读过书,他们家如今也没现在这条件。

    再怎么穷,也得想办法送孩子去读书,以后每个孩子都要读书。

    赵福想的是做买卖重新发家致富,而赵贵想的却是还得让儿子们读书,若有天赋将来能通过科举取得功名,这自然是最好的,可就算这一代没天赋,但也得读书开眼,哪怕就是做点买卖,那也一样需要读书才行的。

    读书才是他们重振家业的关键。

    天台县有许多南下移民,能跟赵贵他们一样过的还不错的,只有极少一部份人。

    这里过的好的,仍是原来的本地士绅们,他们有田有地有资产,甚至家家都是读书人,再其次是入伍从军的人,许多人以前是佃户、长工、贫民、矿工甚至乞丐,但通过入伍当兵,特别是当了御营的兵,一下子就改变了命运。

    也买田置地了,他们有不错的粮饷,一人当兵,甚至能让一家都过的不错,虽不说富贵,起码也是改变命运,解决温饱,再加以时日,肯定能成为小地主的。

    而绝大多数南下百姓,现在还很困难,他们一无所有,大多数只能成为当地地主士绅们的佃户,甚至因为手头一无所有,连佃户都当不上,只能做雇工,甚至沦为短工。

    当然也有运气稍好点的,能进官府的官屯,或是官府开办的作坊、矿场里去做工,那里的待遇相对还可以,比给地主家打短工肯定强。

    但拖家带口的在异乡生存立足,哪那么容易,特别现在粮价也贵,能活下来都不错,至于说置业发家这些,那都是遥不可及的梦。

    想拥有一块自己的田,更是难上加难。

    赵贵他们那也因为是官吏才有资格从官府那里买一些没收充公等的官田,但连种子农具都是租借官府的。
第407章 集结令(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