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泰山郡(1/2)
作者:吃瓜子的犀牛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王政以前一直理解错了这句话,他以为是按字面意义的解释,得到民心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其实这话的真正意思,应该是得到百姓的支持,江山便可以稳固统治。

    治天下,需要民心,但打天下呢?

    翻遍史书,最起码在冷兵器时代,神州之上的任何一次改朝换代,王业兴替,都是充满了血雨腥风。

    没有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就不可能有一个新的政权建立。

    大汉亦不例外。

    如果真有人去问未来的三国君主,无论曹操或是孙策,乃至以仁义、爱民闻达的刘备,大抵都会得到同样的答案:

    得精兵者,得天下。

    因为他们最为清楚,自家能够雄霸一方,三分鼎力,某种程度都是因为东汉末年三大精兵的影响。

    在后世人这里,可能更为耳熟能详的是那些什么虎豹骑、陷阵营、白毦兵、白马义从等。

    但这些其实都是类似特种部队的精锐组织,不但兵源很可能来自五湖四海,百里挑一,无法成为一个地方战力出众的代表,更大的问题是,数量上始终不可能太多。

    它们有可能改变某一场战役的走势,胜负,却决定不了一个势力的兴衰,成败。

    而一个成形的地方精兵,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比如丹杨兵、泰山兵、以及幽州兵。

    三大精兵中,若论名气,自然是未来东吴的主要战力丹杨兵了。

    其出于丹杨郡(也叫丹阳郡)范围,包括了后世天朝皖省的九华山、黄山、马鞍山等山区,多山而少田。

    傍山而居者,大多会具有身体强健,性格坚韧,步伐矫健等特点,便导致他们在移动能力、对抗能力以及忍耐能力上都较常人优异不少。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这等地方军大抵具有“沾亲带故”的成分。

    所谓“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

    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在《江表传》中便曾经记载,丹杨一带的民众都是“五六千家想结作宗伍”,聚众居住,非常团结,这等生活状态,一开始可能是为了对抗山匪、猛兽以及一些自然灾害。

    可到了后期,甚至连官府都可以对抗,乃至土匪避之唯恐不及,官府不能征召一人。

    彪悍,团结,这几乎是天朝历代地方强军的代表特征,亦是汉末三大强军的共同特点。

    当然,虽然名气极大,但若论真正的战力,从战绩来看,丹阳兵其实有些名不副实,反倒未必及的上另外两者了。

    幽州兵,乌桓突骑也。

    乌桓是三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和幽州接壤,从东汉之初便已名闻天下,有“渔阳、上谷突骑,天下所闻也”的说法。

    而到了汉末时,更是威震当世,连大儒蔡邕亦曾感慨:

    “伏见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瞻仗,四方有事,军帅奋攻,未尝不辨二州也。”

    前期戏份十足,鼎鼎大名的汉末群雄,白马将军公孙瓒,正是先溃败于强弩之手,后自焚于突骑之迫。

    说是败于袁绍,倒不如是败给了冀州兵和幽州兵的联手。

    而到了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后,又远征乌桓取得胜利,使胡汉降者达二十万口,旋即将乌桓三郡(辽东、辽西、右北平)的人口迁入中原,整编乌桓成为一支部队时,单论骑兵战力,曹魏已是真正的当时第一,蜀吴皆不能比。

    《三国志乌丸传》: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只是幽州突骑毕竟加入太晚,只能说是放大了曹魏的优势。

    而在曹操起家成势的关键上,却还是因为最后一支精兵的存在,泰山兵!

    泰山兵,名出于王匡,壮于鲍信,精于吕虔,是实打实的自古以来,武风强横。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西夷信天求神,汉人重祀拜祖,有事没事就喜欢吹嘘下祖上有多阔。

    而要论祖宗的武烈,徐州人自然可以用霸王项羽这等英雄来压压邻居青州人,放到泰山人这里就不好使了。

    因为这位邻居的祖宗更牛叉啊,那可是战神蚩尤!

    (大山雄峙天东,东夷之土。魁首蚩尤,兵之主也。)

    不过泰山人确实太彪悍了点。

    从古至今,什么盗匪啊、反贼啊那是屡见不鲜,数不甚数。

    比如鼎鼎有名的柳下跖,“盗亦有道”聚众数千人,横行天下,扰乱四方。

    导致祖龙一统寰宇时,都要特地给泰山人安排一下。

    毁尽天下锋镝,西藏咸阳,东藏于赢。

    赢者,泰山郡赢县也。

    这是明显的警告啊。

    武器都没了,你丫再折腾啊?

    碰到一个更彪悍的,泰山人终于消停了几百年。

    结果王莽新朝时,却又故态复萌,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赤眉军。

    其后,更始帝时,泰山郡起兵二十万攻王莽。

    建武帝时,泰山叛乱此起彼伏,用了四年时间才渐渐平定。

    到了汉顺帝时,泰山又起风波,朝廷派了大臣李固为泰山太守,广施恩信,才又安宁十三年。

    其后五十年,继续吃软不吃硬,朝廷一旦征伐,便闹的更凶,要是招抚,还能消停一会,简直如同熊孩子一般,仿佛有无穷地精力般不断折腾。

    而且不能打,只能哄。

    到了中平四年(187),泰山人闹出的动静更大了。

    泰山太守张举,这位东汉末年里最顽强的僭主者,带头起事,自称“天子”,张纯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并勾结乌丸骑兵,攻掠幽、冀二州。

    极盛之时,兵强马壮,士卒众多,竟达十余万。

    汉末两大精兵联手,果然不同凡响,直接让朝廷打了两年都没镇压住,公孙瓒更是差点被直接怼死。

    到了中平六年,张举甚至还能杀出重围,溜之大吉(远遁塞外,不知所踪)

    这...

    再看看近拥三州之地袁术,只是自号“仲家”,都没撑过多久便呕血而死,实在是令人无语。

    也不知是骷髅王太无能,还是泰山兵太能打了?

    张举凭一郡之地闹出这般大的动静,影响极大,不但吧大汉王庭的底裤差点都扒了,更险些让未来的三国鼎立胎死腹中。

    因为年轻时的刘皇叔,便在参与讨伐张举、张纯之乱时,被乱贼一枪刺于马下,最后靠着躺地上装死而逃过一劫。

    (刘)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典略》

    ......

    听完祢衡一番侃侃而谈,王政大长见识,却还是沉吟不语,心中犹豫。

    说起来,泰山对他麾下的天军而言,亦是一处伤心地啊。

    天军的前身,三十万青州黄巾造反之初声势极大,遭遇的第一下当头棒喝,便是来自泰山太守应劭。

    那会王政还没穿越,本以为是青州军太过无能地缘故,毕竟这个应劭,在他看来也是籍籍无名之辈啊。

    可现在...王政终于明白了,应劭是没牌面,可泰山兵能打啊!

    他也明白了祢衡建言其取泰山郡的用意所在。

    值此乱世,泰山郡这等地方,便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本...

    兵源!

    还是一处极为优秀的兵源!

    只不过...

131、泰山郡(2/2)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