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所谓民以食为天(2/2)
作者:海客无心随白鸥
    有余粮便能换钱,然后送家中子女去读书。

    因为有先天人进行外部干涉,洪灾旱灾之流刚有苗头,便会被解决,整体来说,可以说一句风调雨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发展,谁家没几箱藏书?

    在儒门大兴的时代,书价又不贵,普通百姓也买得起,控股整个苦境出版社的某位主事,可不是那种喜欢愚民之人。

    故而,除非是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山中,从不对外接触,没有跟上时代车轮前进的部族,不然,如今的中原,几乎找不到没有读过书的百姓。

    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原方面便不存在问题。

    相较于四大武林与异境而言,中原自是非常的繁荣,但在蔺重阳眼中,哪怕很多东西如今都不能拿出来,但中原的发展也不能陷入停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物改良,对北境的作用极大,对中原同样。

    若一亩地的粮食产量上升,那么百姓的余粮便会增多,能够攒下的钱也会因此增多,进而潜移默化的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原本家中子女只能去读书,长此以往,甚至可以去学武。

    百姓有稳定的生活环境,能吃饱,能穿暖,有书读,可以练武。

    除去一些个人方面,诸如天赋与才情等主观因素外,所有人,都能有一个平等的机会。

    这,是阳谋。

    不同于当年那一次,迫于诸方压力,儒门方面不得不停止动作,这一次,一旦成功,便迈出了通往全新时代,至关重要的一步。

    历史的车轮正在滚滚向前,没有人能够阻挡。

    因此,燹王才觉得,蔺重阳可能是疯了。

    “世界的本质,便在一个变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那些只会将目光放在当下,甚至放在过去的保守派,注定要被时代所抛弃,成为这场变革之中的牺牲品。”

    蔺重阳面色平静,淡然而语,丝毫不觉得自己在说一种很恐怖的东西:

    “修行,并非是让人争斗与杀戮,燹王难道不觉得,力量用来做这些,会显得非常扭曲吗?

    它作为生产工具的表现,可是要好得多,不是吗?”

    不同的人,对不同话语的认同度,亦会有所不同。

    作为以“绿化”的方式,将彩绿险磡从名为毁灭的悬崖边拉回来的燹王,自然能够理解,蔺重阳所言的那些话语。

    或许,从前的他只是理解,无法很好的用言语将它们表达出来。

    “不管怎么说,前辈救了彩绿险磡,救了我麾下的无数子民,让他们不用再像从前那般,担惊受怕朝不保夕。

    作为盟友,我会帮前辈实现这个理想。”

    燹王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彩绿险磡的子民,如今生活都得到了保障,以后也不用再担惊受怕,而眼前之人的理想,则是改善苦境百姓的生活质量。

    明知道可能会很困难,但是,这个忙他燹王帮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