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濮议落定,《通志》初成(1/1)
作者:梁馨心
    聚会散后,走出颍王府的苏轼因为巧占上风,所以心中畅快且步履轻松,可身旁的苏辙却是连声数落:“心胸狭窄之人,敬而远之就可以,身边皆是博学之士,何必非要挑起争端惹他不快呢?”自以为是的苏轼竟然满不在乎:“不识敬重之人,敬着不如压着。”苏辙忙又继续劝告:“退一步才会海阔天空,一争两丑,一让两有,针锋相斗只能相互增加怨恨,我已经对你暗示多次,怎么就故意充耳不闻呢?”不愿理会的苏轼显得极不耐烦:“总在我耳边絮絮叨叨,何苦忍他的狂傲,长他的志气,像你一样吞声受气就好,再有学问也没有出息。”弟弟的处处担心,总是让他觉得无比烦心,随后不由扇起折扇,自寻悠闲。

    一见哥哥不愿听劝,苏辙无奈而言:“哥,你总是厌恶别人轻浮狂傲,可你在别人面前不也一样喜欢张扬炫耀吗?人要谦谨自重,这怎么能叫忍气吞声呢?在有识之士面前更不能比长比短地争强好胜,呈一时口舌之能,许会惹来后患无穷呀。”苏辙越是提心吊胆,苏轼却越是口无遮拦:“他李定虽有才华也不能张显无度,贬低别人并不会抬高自己。其实有很多自负才学之人,却未必懂得真正的道理,你看朝中那些元老重臣,哪个不是正人君子?哪个不是满腹经纶?却为了皇上对于亲爹如何称呼,拖了一年之久,吵得无尽无休。可转头一想,西夏现在连年进兵,大宋境内又天灾不断,内忧外患已是迫在眉睫,却不见上至天子下到朝臣有什么解决良策,还谈得什么兴邦富国?”走在这大街之上,苏辙不由紧张四望:“哥,人心叵测难揣,人耳无处不在,而且最喜欢听是成非,你就不怕祸从口出。”人人皆是本性难移,忧心不已的苏辙总觉哥哥处于悬崖峭壁,可是千呼万唤,不以为然的苏轼却从不回转。

    濮议之事终于有了结果,焦头烂额的皇上赵曙一直被围困到筋疲力尽,这日才将坚持皇考的韩琦、欧阳修及曾公亮等几个执政老臣宣进文德大殿,刚进殿门,赵曙便万般无奈地指着御案之上的一堆奏章:“这些折子都是弹劾坚持‘皇考’之臣的,要求朕遵守礼法,莫要失信于天下,否则就是辞去官职,也要誓守旧制。谏院和御史台不到最后绝不会罢手,还要闹得更大,纷纷陈说:天下兴亡,在此一呼呀!”花甲老臣韩琦不禁含冤叫屈:“皇上,台谏们谗言诬陷,都说臣是豺狼当道的阴险小人,竟然将臣比做前朝奸邪李林甫,到处宣扬恶名。如今濮王称考之事,皇太后都已经认可了,但台谏官员却依然没完没了地从中做梗。臣等到底是忠是奸,是愚是贤?只有陛下心中清楚,可您也不能总是如此含糊呀。”韩琦深知在百官面前已然一无是处,此时只能向上诉苦。

    是非不休的欧阳修,自是标榜君子,竟然又惹一身瑕渍,想到事已至此,不由吐出怨切之词:“陛下,如此污蔑,让人难以辨别,因为这些是非之事,一个造虚,众人传之,便以为实。记得从前有人请求减少宫内宦官,中外传闻全都硬说是老臣的所奏之本,导致内臣宦官与我见面之时,无不咬牙切齿。如今两制台谏迷惑圣听,居然扬言与等臣执势如水火且不共戴天,陛下一定要慧眼明断呀。”欧阳修在愤慨直言之时,一腔怒火已经难以控制。

    犹豫不决的赵曙深知坐定天下并非一手遮手,不想居然难到举步唯艰,如今满腹忧烦且乱麻难斩,真让这位当朝天子苦闷不堪:“朕又何尝不想尽快了结此事,但却不知何为上策呀?”曾公亮察颜窥探地出言而劝:“皇上,御史谏官兴风作浪,这是唯恐天下不乱的颠倒乾坤之心呀,陛下再若犹豫下去,只会给台谏的两制官员留下更大的可乘之机来摧毁社稷呀。”听到此言,欧阳修瞪视曾公亮,毫不避讳地开口埋怨:“曾大人只会在自家面前说长道短,可一旦面对台谏两制的钢牙利齿,不是装傻充愣就是哑口无言。”曾公亮无奈听完,只好含苦自辩:“皇上都没有办法,曾某又能如何呀?”他只觉里外为难,不由随着皇上一声苦叹。

    无法忍耐的欧阳修想起一波三折的濮议之争,闹得朝廷内外怨愤沸腾,沉陷于如此形势严峻的党争之中,他随后斩钉截铁地向上奏禀:“陛下,御史谏官竟说与臣等执政势不两立,绝不并存,只请陛下当机立断,如若臣等果真有罪,皇上就留下台谏,若是臣等无罪,皇上也不必对那些无理取闹的谏官和御史太过心软,他们既然请求离职,陛下就不如下旨成全,也好随其所愿。”恍惚听完,左右为难的赵曙又是一声苦叹:“台谏官员虽然言词过激,却并非罪大恶极,他们又多是前朝重臣,实在让朕于心不忍呀。”韩琦已经急得捶胸顿足,随后连忙出言催促:“可他们就忍心次复一次地前来为难皇上呀,陛下一片敬孝之心,岂容他们横栏竖档。这些是非之人长年累月都在争执不尽,简直动摇我朝根本。”屡屡听到那些冠以恶名之言,谁能处之泰然,韩琦实在难以容忍乱麻纠缠。

    面对几个热切期待之臣,为圆心愿的赵曙一叹再叹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吕诲,范纯仁和吕公著都是名臣之后,点到即可,其他官员也不宜贬谪太重。特别是司马光,他虽生性顽固,但却是有德贤臣,其学识品质,皆是难能可贵,不如暂且让他居家待罪。唉,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呀,全都下去草制诏书吧。”两派官员互相趋赶地双双进入了穷途末路,必然面临有胜有负。坚持皇考的执政老臣终于扬眉吐气,最是乐此结局,领得圣旨以后,便急急忙忙地宣召去了。

    朝廷当中的多半重臣,全力以赴地参与了一年之久的‘濮议之争’,总算尘埃落定。赵曙在此之后的岁月当中,这才能够心无旁骛地倾注于国政。日月轮回,登至皇位已近三年的赵曙对驾驭群臣更显轻车熟路,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就在一个云淡风轻之日,赵曙在金碧辉煌的文德大殿召见了改官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郑重其事的老臣司马光向万岁之尊参拜了君臣大礼以后,便洵然肃穆地开口禀奏:“皇上,臣正在编撰《通志》,如今共有八卷,书中自周烈王二十三年起,到秦二世三年止,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共195年的兴亡历史,恳请陛下过目为鉴。”说话之时,将心血大作举过头顶,内侍宦官形色庄重地接过《通志》,再恭恭敬敬地呈献给皇上御览。

    心怀感慨的赵曙翻阅了其中的一些章节,大喜过望之余,称赞不已:“有学识的人很多,但是学识贯通古今的人很少,爱卿正是其中之一。”勤勉忠诚的司马光更显谦恭:“皇上谬赞。臣只觉得历史浩瀚如海,但传于后人的事迹却稀寥如星,臣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别人不知道的,用《通志》整理表述出来,告诉给当今想知道的人,传达给后世想了解的人。让代复一代不忘前车之鉴,使皇朝帝王明知国家兴亡和世代盛衰之理。”赵曙耳听肺腑之言,对其诚心壮志大为感动,便和颜悦色而问:“卿还打算继续往下编写吗?”一片虔诚的司马光锐意坚定而如担己任:“臣准备一直写到五代为止。”司马光说话之时,深施一礼。

    由衷赞叹的赵曙不禁大力支持:“编好一部通史,凭以后人警示,朕深知其过程艰辛,绝非易事!卿虽博学多才,但是人的精力体力也着实有限,你可以选拔一些颇通史学的志士人才,以卿为主要编撰,此后专司研究编写《通志》这部鸿篇巨制。”司马光得此浩荡皇恩,怀间热潮翻滚:“陛下如此睿智英明,微臣必定不负圣望,今日愿向皇上立誓,不至完成,绝不停笔。”人贵有志,学贵有恒的司马光,丹心一颗,言行一至,既出一语,定有功成名就之日。

    在国事和家事相对清宁的日子里,赵曙却又因偶感不适而龙体欠佳。就在一个安心静养之日,枢密使文彦博见到了体虚气短、面色灰暗的皇上赵曙,为了博得龙心大悦,文彦博连忙递上一则喜迅且顺势道贺:“皇上,西夏谅祚知难而退,我朝停止‘岁赐’,如同锁其咽喉,夏人无计可施,只有放弃攻城掠地,如今已经送来了称臣的表章。”说话之间,递上一篇奏折,略略翻看的赵曙不由缓缓露笑地舒展了愁颜:“一如所料。”文彦博为宽圣心,忙又好言称颂:“皇上,一穷二白的偏远之邦,畏惧我大宋天威和君心智慧,想必是幡然悔悟,不敢再负隅顽攻而自陷逆境了。”文彦博颂扬之时,自然而然地带着一种中原大国的强盛气势。

    支撑病体的赵曙,面对当今的内政外交,满怀兴国之道:“西夏为君者不知进退,为臣者纵君不谏,两国百姓因为他们的一己私心,真是饱经磨难、受尽艰险。蛮夷寇盗一向私欲旺盛,总是妄想熊胆包天、寸蛇吞象,这种不知大义的贪婪恶性,实在难以感受朕的仁慈道德。真是可怜如燕衔泥的劳苦大众,在峥嵘岁月当中过着点滴自给的平凡人生,却总因如履薄冰而胆战心惊。唉,地方官员需比善待子女还要善待百姓,方可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呀!”文彦博肃然端正地向上敬拜:“陛下,鼠目寸光的蛮夷小邦,不比我得天独厚的中原大国,而且陛下选贤任能,使得天下人才尽归我朝,民间旦有偷盗欺诈的无耻贼徒,地方官员都将依法惩处,必使良民百姓安定信服。皇上登基之后,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必然天助神护!”文彦博深表爱戴,频频垂首下拜。

    悦然脸上的赵曙愿闻敬仰之言,只是有气无力又伴着连连轻喘:“朕正是想要治理一个法正民安的大宋王朝呀。”文彦博乘此时机而另表其意:“如今就是天下太平、国盛昌隆之时呀,皇上重视民生,爱惜人才,诏命臣等两府官员推荐贤德之士,治理地方,臣精择细选,再向陛下举荐一位怀才后辈。微臣有一门生,姓贾名贵,三年之前进士及第,此生颇有才学且行事果敢,陛下可以将其放在地方州县,促其历练,展其才干。”心怀善愿的赵曙点头许可:“人之才能,正是为国尽力的资本,颍川县令任职已满,就让此生接替此职吧,务必告戒,为民分忧。”文彦博连忙出言保证:“陛下敬请放宽龙心,贤才为官,也是民之所愿,绝对不让百姓受屈含冤。”赵曙龙颜含笑地轻轻挥手:“如此甚好,那文爱卿就下去妥善安排吧。”文彦博连忙施礼谢恩,躬身而退之时还带着满面诚恳。

    独自安闲的赵曙背靠龙椅虚喘之时,不由欣然自语:“就连被称为‘争谏之王’的司马光都专心致志地编写《通志》了,看来,这天下,确实是太平了。”说完以后,便在闭目养神之中,畅然构想着治世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