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谋划攻夏,策成变法(1/1)
作者:梁馨心
    自从王安石在迩英阁侍讲以后,改革心切的赵顼便没有了继位之初的忧虑和焦措,他逐渐变得精力饱满、气血旺盛、神采飞扬,精、气、神的格外充实,源于久积心中的宏伟志愿将会有望实现,这真是风虎云龙,志在九天!

    一个桃李盛放的春雨连绵之日,王安石又被单独宣进宫中,赐坐以后,赵顼笑得满面春风:“出草屋,入金殿,朕的大学士还真是看淡浮华呀?”王安石却是卓然淡定地自我点评:“臣不过就是个生在土炕上,睡在竹席间,长在泥巴里的农村野娃。”赵顼听后,不由仰面高笑:“朕早就知道令尊是前朝州县的一名小吏,我大宋代复一代都是仁慈之君,岂能如此薄待为民操劳的地方官吏呀?”王安石则是隐含别意地谦然感慨:“臣祖籍临川,自幼兄弟姐妹众多,家父各地居官不定,臣随家父走遍大江南北,直到自己居官数十年后,只叹一事无成,也真是无用之人。”听其口吐惆怅,赵顼竟是言含赞赏:“无用之用才是大用,朕倒觉得你是生在质朴里,睡在天地间,长在自然中的纯正智者,岂能用庸陋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志向?朕绝非流俗之辈。”王安石借机高谈为君之道:“不庸不俗才是真人,圣明的君主不是简单的真人,处在百姓之前,百姓不认为有妨碍,处在百姓之上,百姓不认为有负担,更要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做到民贵而君轻。”王安石对于年轻的皇上怀着殷切期望,他如同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即将普照万丈!

    耳听圣君之作为,赵顼更是信心百倍:“贤卿正是朕,求如春雨、盼如红日,以国盛兵强、万民安康为重任的大用之臣。朕要拜你为参知政事,这样你才能够放开手脚,全力以赴地助朕兴革除弊、励精图治。”有幸得到皇帝支持,王安石终于能够飞扬壮志,想到做官多年而朝夕未泯的求治改革之愿,今朝有望施展,他目烁光辉地起身而跪:“臣,尊旨。”赵顼连忙将他扶起:“朕的参知政事岂能因为身居草庐而被世俗嘲笑,朕的故居颍王府,此后就赐给贤卿做为家宅,也好让你全家有个正儿八经的安身之处。”淡然含笑的王安石拱手敬拜:“那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想到曾经的壮志空流、抱负莫求,埋藏宏愿王安石依旧矢志不休,直到如今人将白头,才终于将兴国之愿洒向华夏神州!

    重新入坐之后,赵顼说出了压心已久的肺腑之忧:“一直以来,朕的心头大患,就是西北邻国连年不断的嚣张进犯。日夜都被狼虎窥探,最让朕寝食难安呀。”深谋远虑的王安石此刻便将计划已久的心中韬略,倾然坦露:“陛下,若想扫平西北,恢复汉唐旧疆,绝对不可操之过急。朝政如今弊病积深,以至深入人心,且有波澜处处,尚未平复,臣以为,对待西北,一是固守边城,勤整军纪,二则应在安定现状的同时,暗中策划对敌之计。”赵顼顿然振奋地开口咨问:“如何暗中策划?才能成功治敌。”王安石慧眼如炬地明确推举:“陛下,大将王韶,安守边关多年,仁宗时期,还曾参加过三川口和好水川之战。王韶文武兼备,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乃是有勇有谋的难得帅才。西夏谅祚突然归天,陛下前些时日,诏令边将入京问事,王韶随行而回,如今正在枢密院候旨,陛下不妨宣旨诏见,先来听一听他抗击西夏的对敌之策。”心潮暗涌的赵顼毫不迟疑地点头下旨:“就依贤卿之言,来人,宣王韶晋见。”内侍官李宪匆忙遵旨而去。

    时间不长,全副戎装、身姿雄壮的武将王韶,便是满怀期待地来到殿中,他向上深施君臣大礼,双眼含满忠诚仁义。日月穿梭,数年已过,小将王韶变成大将王韶,当年在三川口宋夏血战之时,王韶因为奉命追截落荒而逃的丧家之犬黄德和,所以死里得生,如今已经成为治军有方的英锐将领。

    目光赞叹的赵顼免礼之后,直言而问:“卿家多年戍边,此次回朝,有何平戎良策,为朕分忧?”王韶再次躬身向上施礼,然后才献上抗敌大计:“皇上,西夏谅祚归天之后,其子秉常继位,秉常年方十岁,全由其母梁太后掌管西夏国事,虽然女流当政,外亲专权,但我大宋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臣与西夏交战数十年,深知夏人勇猛好战且狡诈多疑,我朝不宜正面直击,但却可以运用策略,迂回治敌。”赵顼专注倾听,连忙追问:“如何迂回治敌?”一国之君赵顼一心恢复汉唐旧疆,成就辉煌伟业,他此时凭着满腔热血,可谓荡平西北心如铁!

    在一国之君面前,边将王韶恭敬而稳重地取出地图,展开之后,将久积胸中的一番远见,侃侃而谈:“臣以为,想要攻占西夏,必须首先收复河州、湟州等地,这样可以迫使西夏腹背受敌且无力还击。如今西夏连年攻占青唐,我朝应知,万一青唐被夏人攻取,想必西夏定然大举南下,继而侵占秦州、渭州一带,夏军贪婪好战,如果湟州及西宁州不保,整个西北部,将会沦为敌域,那样,夏人就会进一步威胁吐蕃。纵观四分五裂的吐蕃,只有董毡、木征等部稍有势力,但其归根结底,并非夏人对手。所以臣以为,如果争取吐蕃的各邦力量,为我大宋所用,那么不仅可以减少内患,又可防止西夏对吐蕃的觊觎,更能借助吐蕃之力来防御和抵抗西夏,等到夏人孤立无援以后,正是我朝举兵灭夏之时。”王韶道出慷慨激昂的一番陈词,可谓计划得当且胸有成竹。

    听完以后,赵顼目放异彩地看向王安石:“古人说,赠送国宝不如推荐贤才,如此明言至理,果然一点不错。”王安石含笑而答:“贤才效忠明君,才是真正的用武之地。”如此恰当赞许,最合圣意,赵顼颔首而笑地再问王韶:“卿以为,吐蕃诸邦,如何才能为我大宋所用?”深思熟虑的王韶,连忙献计献策:“皇上,臣的平戎之策,需要先用合纵之法,臣愿前去游说诸蕃,然后合力抗敌,如今只请陛下对吐蕃边邦,施恩信,行教化。”赞同此计的赵顼拧眉片刻便下定决心:“国库虽然困乏,但此等护国安邦的天下大计,朕定然全力支持,若对吐蕃边邦,施恩信,行教化,不知需要多少的钱财米粮,来赏赐安抚?”却听王韶长远打算地向上奏言:“陛下,钱财米粮总有花光用尽之时,臣请皇上开市互换,贸易互通,如此一来,两厢方便,使朝廷不费分文,便可促进双方融和。”王韶目不转睛地看向皇上,因为如此策略可谓互利双方,倘若一旦成真,便是皇恩浩荡。

    对此贸易互通,王安石竭力赞成:“陛下,这个市易之法,真是一举多得,既可为连合诸蕃打下良好基础,又可避免吐蕃诸邦的犹豫多虑,如此一来偏小邻邦就可以放心依附我朝,而且便民互益,各取其利,最是生财有道,敬请陛下恩准。”龙心大悦的赵顼立即决断:“好一个互惠双边的市易之法,既然利益诸多,朕当然从其所请,王韶听旨。”喜出望外的王韶连忙屈膝而跪,只听赵顼深切厚望地金口传旨:“朕以你为‘管干秦凤路机宜文字’,回到边境以后,定要为游说蕃邦、联合攻夏而早做准备,爱卿放手去做,朕愿静候佳音。”面对胸怀伟志的王安石和宏图欲展的一国之君,‘保家卫国愿成真’的王韶可谓不虚此行,他带着一颗激切之心,急忙领旨谢恩。赵顼此时的改革之志,更加沸腾汹涌,对于一雪前耻和复兴大宋,他助长了百倍锐气、千般豪情!

    此日常朝,紫宸大殿当中,文武百官,楚楚衣冠,整整齐齐,无一缺席。皇上赵顼登玉阶,坐龙椅,目视群臣,龙威凛凛,他的口中玉言,惊煞了众臣之耳,震撼了元老之心:“自从先帝大丧以后,国家至今没有宁日,列位臣工接连奏言:弊政沉积害国,朝廷财用艰难,百姓困苦乏力。如今,众卿各就各位,两府两制人才济济,富弼、曾公亮领衔中书,另有唐介、赵抃、王安石拜为参知政事,已是兴治大宋之时。朕已决意,采纳百官之见,顺应万民之心,励精图治、锐意革新,富、曾二位贤卿以为如何?”身病体衰的富弼点足转身,口出陈词旧论:“皇上圣明,时时不忘振兴朝纲,宽待万民,此乃社稷之大幸。但请陛下,尊圣贤至理,守祖宗之法,先端正心志,再修明政治,方可造福后世。”曾公亮侧耳细听之后,以昏花老眼,静观其变,他深知保守之言不合圣心,不由开口奏问:“如今,朝中大臣个个忠正,小民百姓人心向善,的确是整顿弊政的大好时机,但不知皇上,欲意如何兴革治弊?”曾公亮说完此言,便与群臣静听金口玉言!

    面对殿中百官,赵顼表明兴革之愿以后,深知必有障碍所阻,但却心志唯坚:“改革兴国,既是先帝的心愿,也是朕的志愿。如今,王爱卿每日在迩英阁为朕论解兴革之道,颇有见地卓识,可由王卿代朕而言,说说治国除弊之法。”王安石慨然无讳地应声答对:“臣遵旨。我朝多年国弱民乏,财力枯竭,其中冗兵、冗官支出无度,正是穷国败政的极端要害。财用乃是国之根本,整顿财政最为急迫,所以朝廷上下在节流俭省的同时,重在开辟财源。如今税法不当,兼并害民,导致农村凋败,农民困苦不堪,因此必须抑制兼并,实施兴农大计。另外,针对冗兵,需要多置良将且多方训练,然后,兴民兵,设保甲,固国防,行保马,使得全民皆兵,合为一处,方能保家卫国,抵御外敌。”元老重臣听在耳中,字字皱眉,句句失望,人人都在暗暗揣测,细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