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面目全非 上(2/2)
作者:茅屋秋雨

    就这样,这个孤儿活了下来,失去了孩子的母亲把这个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并不知道真相,快乐而又无虑。

    和所有幕台下的观众一样,在受过基本教育之后深信人的伟大的、世界是美好的、一个人可以凭借双手改变一切的命运。

    直到有一天和邻国爆发了战争,理由只是国君想要更多的土地,“父亲”被抓走战死沙场,母亲思念成疾重病不起。

    临终前将一切告诉了孤儿,随手撒手人寰。

    也就是这一刻,仇恨让他疯狂、无助让他苦闷、弱小让他恐惧、失去让他孤独。

    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一个稚嫩的年轻的肩膀去扛起来,而地位的差距又让他产生了难以抵抗命运的不安和绝望。

    所有的苦难都在这一刻爆发出来,于是活着或是死去成了一个难题。活着就要与无涯的苦海相争,为善良和正义以及亲情而战,可是太难。相对着活着,此时此刻,死去竟是最简单却又最纠结的选择。

    这个孤儿也不是那种高大全的君子,所以更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想到了自己的苦闷,忧郁自己的弱小。

    曾有赔掉了一切的商人,看到这一幕,听着这一段独白,想到了自己一无所有时的绝望,也曾想过自杀的安眠。但正如幕台上的孤儿一样,苦闷中还有更多的责任要担负起来,于是坚持着从绝望中走出。

    曾有家庭遭到变故的市民,看到这一幕,听着这一段独白,想到了自己乍经变故时候的迷茫,那种黑云压城难以喘息的滞闷中,也曾有过生与死的思考……

    曾有在优越家庭和学堂里长大的学生,看到这一幕,听着这一段独白,想到了自己步入真正生活时候的苦闷,那种现实与想象的巨大反差,绝望而又迷茫的苦闷……

    不同的人眼中是同样的故事,却引发了不同的回忆和思考。幕台上不是一个坚定的人,不是一个生而全能的人,可正因这样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人味儿的人,是数千人的影子糅合在一起的实体。

    弱小的孤儿此时不仅仅要复仇,还要肩负起真正父辈的理想,改变这个黑暗的国度。就像是一只小蚂蚁要肩负起搬走大山的使命。

    痛苦的迷茫与思考中的懦弱,却不是是否复仇的纠结。

    幕台上,直到有一天,孤儿看到一个六岁的小女孩为了保护自己的父亲不被暴君所抓走,用小小的玩具弓箭毫无惧色地攒射着抓人的暴君的爪牙,孤儿才明白论起来那个小孩子更为弱小,但影子却把自己都遮罩了。

    苦闷迷茫后的坚强,才是真正的坚强。擦掉迷茫与纠结,用力撑开黑暗,决定向前走,即便前方布满荆棘,也正是这个时代不屈的人的写照,不信鬼神不求天地,只问双手能否撑得起一个人字。

    隐藏住恨与懦弱,彰显出坚强,开始了最为艰难的复仇之路,而这条路却又难的令人发指,也更让观众们充满期待。因为如今就是这样一个时代,靠着自己的努力,还是有机会富足,有机会拥有名声,有机会成为社会的上层,甚至有机会在贤人祠留名、在议事会发声,甚至成为华夏的王……虽然只是理论上,但却并没有堵死彻底因为血脉而绝望。

    这样的人更符合这个唯利是图、渴望实现个人价值的时代。

    那种真正纠结到骨子里的、被宗教洗脑的、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要担负拯救使命的人不会符合这个时代、这个族群、此时此刻的审美和认同。

    而那种因为血脉就高人一等所以孤儿不能死自己的孩子可以死的命运,也不会被这个时代、这个族群、此时此刻的价值观所认同即便不是因为血脉,而是因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一诺千金,也很难让此时此刻的这些人理解,因为他们没有那样的文化底蕴;更不会理解另一个时空的元蒙时代的赵这个简单的字的深刻含义。

    大抵真正的哈姆雷特会被此时的这群人怒骂脑有病、而真正的赵氏孤儿会被这群人不理解。不是因为故事不伟大,而是因为看故事的人不行。

    时代与文化底蕴是抄袭能否成功的保证,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认同,所以可惜面目全非,却又幸好面目全非。

    不会留名千古,只会风靡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