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新盐法(2/2)
作者:墨香絃音

    能带上检校,应该算是中层官员了。另外还有一种头衔,叫做试。比方说,试校书郎、试大理评事。这种试衔是授给文职僚佐,通常和京城低层职事官连用。

    还没完喔,如果那是给幕职的文官。如果是给幕职得武官用试,通常会和从三品的高官连在一起,比方说最常见的是试殿中监、试光禄卿、试卫尉卿和试鸿胪卿等,几种特定的高层京城职事官,会被拿来连用。也不知道,这算不算重武轻文?

    唐代官职真的是蛮乱的,让李忱看的头晕,这不比公认,官职复杂的宋代差了。或者说宋承唐制,宋代官职会混乱,唐中叶以后各种混乱的加衔,也脱离不了干系。

    李忱有心想改,这种官衔实在太麻烦,不能简化一点吗?只是,这不是什么紧要得事情,只要熟悉了,他何种职务、何等职位,一目了然。现在会嫌麻烦,主要是他不熟悉罢了。所以他就没有下手。

    今天的议政结束了,李忱心情不错,事情就这么定了,不过还是有个过场要走,还要写成圣旨。

    不过,李忱还要对盐政动手。抓缉私盐只是一个补救措施,李忱想要回归根本,效仿刘晏得盐法。

    刘晏得盐法很简单,根本一个原因,降低成本,然后朝廷只管卖盐。刘晏得盐法,为什么会有成效?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便宜…

    他只抓大的生产,只抓十处海盐生产,然后看紧那里。海盐得优势是量大。池盐质优,可是量小。井盐,太麻烦要不断从井中汲取卤水,哪有提海水方便。

    然后刘晏降低官吏得数量,这样可以极大得降低成本,包括了人事成本,和无形得贪渎。就那么几个官,要盯着也比较容易。

    ‘叔,好久不见了。’,李忱在紫辰殿,召见了一个小客人,光听他一见面就喊李忱叔,就知道他是李忱收养得孤儿。

    ‘阿正、阿义,真的好久不见了。’,李忱笑呵呵的回道,‘坐,都坐。’‘谢谢叔。’,阿正也是笑著作下了,对一旁的阿义猛瞪他,一点都没感觉。让阿义有点无力,说了多少次,进宫以后不能在用以前的称呼了,这人怎么都改不了。

    李忱笑呵呵得看着眼前这两人,他也看到了阿义在盯阿正。这两个人是好友,可是性格刚好颠倒,阿正大大勒勒,很活泼。阿义为人端方古板,很是严谨,注意小节,也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成好友的。

    ‘圣人,今日传诏,不知有何吩咐。’,寒暄了一阵,阿义抢先开口了,再让阿正开口,他担心今天会被气死。

    ‘有件事情让你们去做。’,李忱首先给了他们一张图纸‘认得这个吧。’‘风车。’,阿义接过图纸一看,就知道是什么。

    风车,这种东西出现在中国,大概有千年历史了吧,早在公元前数百年,中国就有使用风车的纪录。可是,真正要兴盛起来,还要等到宋朝。欧洲也差不多这个时期吧。大概世这个中世纪开始,风车几乎遍布了欧洲,不光荷兰,如果有注意到的话,中世纪很多风景,都会出现风车的样子。

    可是,认真来说,中国人已经落后了,落后给那些胡人。李忱可是听苏莱曼说过,也亲眼见过。中东遍地风车的景况。虽然立国比唐朝晚,可是这方面中东人可是超越了大唐。

    李忱如今打算大力提倡风车的应用,首先应用在海盐上。利用风车提取海水,然后配合日晒法,这样可以极大的增加盐得产量,还降低成本。这就是李忱得以量制价计划。

    除此之外,还会恢复常平盐制度。提高产量、降低价格,加上常平盐,彻底的让私盐没活路,还可以让百姓受益。说穿了,私盐就是不纳税而已。如果同价格拿到得盐,不计较税赋的话,私盐的成本,甚至比一般盐商要高。

    何解?因为走私者不敢走大路,量也不敢太多,路难走不说,量大还不好掩饰。大多靠肩挑手扛,量少且麻烦。即便你用收买官员得方法走私,这收买的钱,难道不是成本?

    李忱相信,双管齐下,他说不定可以取得比刘晏更大的成果。六百多万贯,说不定可以破千呢。

    不过呢,这还需要配合一些东西,‘这是什么?’,阿义好奇得看着手上得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