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相关人物的史籍记载(持续更新)(1/1)
作者:卫国公
    此章卫某主要参考了旧唐书与新唐书,少部分参考了《唐刺史考全编》。此章持续更新,每逢出现历史上真实人物都会进行添加整理,欢迎关注以及评论!如有谬误,欢迎讨论及指正!

    韦皋:(745-805)字城武,本书多次提到,却并未出场,中唐名将。贞元元年(785)镇守剑南西川(《旧唐书》:贞元元年,拜检校户部尚书,兼成都尹、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使,代张延赏。),担任西川节度使二十一年,期间交好南诏王异牟寻,离间南诏与吐蕃关系(《旧唐书》:皋以云南蛮众数十万,与吐蕃和好,蕃人入寇,必以蛮为前锋。四年,皋遣判官崔佐时入南诏蛮,说令向化,以离吐蕃之助。佐时至蛮国羊咀咩城,其王异牟寻忻然接遇,请绝吐蕃,遣使朝贡。其年,遣东蛮鬼主骠傍、苴梦冲、苴乌等相率入朝。南蛮自巂州陷没,臣属吐蕃,绝朝贡者二十余年,至是复通。)指挥维州之战,以五万大军十路出击,大破吐蕃十六万众,收复数州,减轻了大唐于河陇地区的军事压力,却未能攻下维州城。进封南康郡王,故世称“韦南康”。永贞元年,韦皋急病薨逝,享年六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杜元颖:(775-838)出身京兆杜氏,官至宰相,于长庆三年接替段文昌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旧唐书》:十月己丑,宰相杜元颖罢知政事,除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任内期间,治御无方,昏庸无能,为逢迎唐敬宗来巩固地位,派遣兵士索取珍宝(《旧唐书》:昭愍即位,童心多僻,务为奢侈,而元颖求蜀中珍异玩好之具,贡奉相继,以固恩宠。以故箕敛刻削,工作无虚日,军民嗟怨,流闻于朝)。此举激怒南诏,南诏率兵攻伐,连拔数州,兵临成都。杜元颖故而获罪,贬官循州司马,太和六年病逝,去世前仍上表希望能获得追赠官爵,朝廷赠其为湖州刺史(《旧唐书》:坐贬循州司马,判官崔璜连州司马,纥干臮郢州长史,卢并唐州司马,皆以佐元颖无状也。六年,卒于贬所。临终,上表乞赠官,赠湖州刺史)。

    牛僧孺(779-848),“牛李党争”牛党领袖之一(笔者认为牛党领袖实为李宗闵)。书中以其字代称为牛思黯。元和四年在贤良方正科与李宗闵共同抨击时政,批判了时任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亲)的政治理念,被宰相李吉甫排斥,由此与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结怨(《资治通鉴》:前进士李宗闵皆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吏部侍郎杨于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为考策官,贯之署为上第。上亦嘉之,诏中书优与处分。李吉甫恶其言直,泣诉于上,且言「翰林学士裴垍、王涯覆策。湜,涯之甥也,涯不先言,垍无所异同。」上不得已,罢垍、涯学士,垍为户部侍郎,涯为都官员外郎,贯之为果州刺史。后数日,贯之再贬巴州刺史,涯贬虢州司马。乙亥,以杨于陵为岭南节度使,亦坐考策无异同也。僧孺等久之不调,各从辟于藩府。僧孺,弘之七世孙;宗闵,元懿之玄孙;贯之,福嗣之六世孙)。穆宗时与文宗太和四年官至宰相,成为牛李党争领袖人物。后来于武宗会昌年间贬官循州长史,宣宗时召回任太子少师、分司东都,未几卒。

    刘辟(?-806),字太初。西川节度副使,南康郡王韦皋心腹,永贞元年(805),南康郡王韦皋薨逝,刘辟未经朝廷同意自立留后(《旧唐书》:永贞元年八月,韦皋卒,辟自为西川节度留后,率成都将校上表请降节钺。朝廷不许,除给事中,便令赴阙。辟不奉诏),唐宪宗彼时初继承大统,以退为进,先授予刘辟剑南西川节度使之职(《旧唐书》:时宪宗初即位,以无事息人为务,遂授辟检校工部尚书,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刘辟竟更加跋扈,得寸进尺,要求得到三川之地,全据四川全境,朝廷不许。刘辟于是率军围攻剑南东川。唐宪宗遂于元和元年正月派遣名将高崇文出兵讨伐,同年九月便攻取了成都府(《旧纪》:六月,崇文破鹿头关,进收汉州。九月,崇文收成都府),刘辟被活捉缚送京师,全家枭首示众(《旧纪》:辟乃伏罪。令献太庙、郊社,徇于市,即日戮于子城西南隅)。

    刘瞻(?-?)字几之,徐州彭城人,出身彭城刘氏,或为汉高祖刘邦之后。太和初年,进士擢第,进入藩镇幕府,从而与李德裕相识,深受器重,后娶李德裕孙女李氏为妻,成为“牛李党争”中李党人物(《旧唐书》:瞻,太和初进士擢第。四年,又登博学宏词科,历佐使府)。咸通初年,迁太常博士,历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河东节度使、京兆尹,复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咸通十年,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亦是唐朝最后一位贤相。后因反对诛杀服务同昌公主的医官,外放被贬为驩州司户(《旧唐书》:帝阅疏大怒,即日罢瞻相位,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江陵尹,充荆南节度等使。再贬康州刺史,量移虢州刺史)。唐僖宗即位,为其平反,历任康、虢二州刺史,旋入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刑部尚书, 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居位三月而卒。

    虞藏俭(生卒不详)史籍中记载仅一句话,《资治通鉴》记载:九月,吐蕃维州副使悉怛谋请降,尽率其众奔成都;(李)德裕遣行维州刺史虞藏俭将兵入据其城。

    杨虞卿(?-835)字师皋,虢州弘农人,出身弘农杨氏,与隋朝皇族同宗,牛李党争中牛党人物。早年事迹于旧传新传皆有所载(《旧唐书》:虞卿,元和五年进士擢第,又应博学宏辞科。元和末,累官至监察御史)。文宗即位,太和四年,李宗闵与牛僧孺辅政,杨虞卿由于素来与李宗闵亲厚,起为左司郎中,谏议大夫。太和七年,李德裕入朝拜相,出为常州刺史(《旧纪》:及李宗闵、牛僧孺辅政,起为左司郎中。五年六月,拜谏议大夫,充弘文馆学士,判院事。六年,转给事中。七年,宗闵罢相,李德裕知政事,出为常州刺史)。为人阴险佞柔,阿附李宗闵,时人称之为党魁(《旧唐书》:虞卿性柔佞,能阿附权幸以为奸利。每岁铨曹贡部,为举选人驰走取科第,占员阙,无不得其所欲;升沉取舍,出其唇吻。而李宗闵待之如骨肉,以能朋比唱和,故时号党魁)。太和八年,宠臣郑注与李训之党为驱逐李德裕,将李宗闵召还入朝,杨虞卿又由此于太和九年升任京兆尹。李德裕被外放藩镇后,李训和郑注为独揽大权,只一月余便又诬告杨虞卿,杨虞卿由此被一路贬为虔州司户,未几卒于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