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九章 授业之自豪不已(2/2)
作者:桃源中人
    原先庄里人的对联,是由王老先生、汤守经、董耀祖、正德、存德等几个念过私塾的人分开轮流着写。尤其每年过年的时候,几个人都要准备好笔墨纸砚,忙乎好几天才能给全庄人每家写上几幅。

    王老先生过世后,就由汤守经、董耀祖、正德和存德几人轮流写。汤守经年龄最大,几年前就已手抖得提不了笔了。董耀祖也渐渐感到视力不济力不从心,也不方便写了。

    牛书谨到凤龙庄头几年时,庄里的对联就由正德、存德、牛书谨和天佑四个人分开写。

    近两年来,随牛书谨在学坊里念了三年书的孩童们,人人都能够手握毛笔写大字了,这可是凤龙庄建庄以来从未有过的新鲜事情哇!

    自家的孩子写出的对联能够挂在门上,被进进出出的人们观看赞扬,那些孩童们家里的大人们,个个乐地眉开眼笑。其实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清楚那些字儿的好坏,也不甚明白字里字外的意思。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口里对人谦虚着客气着,心里却早已自豪地不能自己。

    你瞧瞧,你瞧瞧,你再仔细瞧瞧,这可是我娃写的字呀!是我娃写的字呐!呵呵呵。

    那年凤龙庄在学坊里念过书的孩子们写对联的消息,当年过年的时候,就通过来来往往互相到凤龙庄走亲戚拜年的人们传播开来。外庄里的人们都对凤龙庄这个新奇的事情,个个啧啧称奇,人人羡慕不已。

    徐家庄与凤龙庄只隔着两道沟,杨家庄与凤龙庄也就是隔着一道梁,两个庄距离凤龙庄都不太远,来往十分方便。按大人们的脚程计算,他们到凤龙庄用不了半个时辰,六七岁的孩童到凤龙庄,最多也就一个时辰。

    徐家庄和杨家庄的人便分别推举大户徐志毅和杨纪家,到董耀祖家来协商各自庄里娃娃们来学坊里念书的事情。

    为了这事情,董耀祖把正德、天佑和牛书谨一同请到家里,先初步商量了一个办法。

    大家对外庄娃娃到学坊里念书识字,都表示同意。一来可以让娃娃受到启蒙教育,二来也可让牛书谨增加一些固定的酬劳,减轻牛夫人的负担。

    只不过学坊里现有的南北两屋,容纳不了太多的学童。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由三个庄的大户们带头捐钱,其他人则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学坊空着的西面,另修了一排七间房屋,作为各庄娃娃读书写字的地方。

    至于桌椅板凳所需用料,牛马山上有的是木头。

    三个庄的人们合力伐木取材,杨木匠带领七八个徒弟,在凤龙庄没明没黑地义务干了将近一个月,给学坊新建的七间屋里,全部配全了桌椅板凳。

    学坊扩建之后,徐家庄和杨家庄每年送来的适龄孩童大概有十四五个,他们的家人给牛书谨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收入。

    当初同意徐家庄和杨家庄的孩童们到凤龙庄念书时,董耀祖与正德、牛书谨、天佑等人商议的条件就是,在学坊里念书识字的凤龙庄里人的孩童与外庄人的孩童,支付给牛书谨的酬劳要有体现差别。

    凤龙庄里的人家付给牛书谨多少酬劳,由牛书谨自行决定。但徐家庄和杨家庄送孩童前来念书的人家,每人家每年要固定地为牛书谨提供两斗麦子的粮食,或者折算成约合两斗麦子的银钱,在秋收后一次性结算付清。

    这个条件与以往念私塾的费用比起来并不算高,徐志毅和杨纪家都表示同意。

    他俩回到各自庄里把话传到各家,鼓励愿意负担两斗麦子的人家,都把适龄的孩童们送到凤龙庄去念书识字。

    三个庄共同制定的这个规矩,一直延续了好些年,既保证了牛书谨教有所得、劳有所获,也保证了愿意支付两斗麦子人家的孩童们,有个就近念书识字的地方。

    白家庄由于距离凤龙庄相对较远一些,并不适宜十岁以下的孩童们来回跑路念书,所以他们庄里人虽然羡慕着徐家庄和白家庄,最终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